免費義診 albert7452@gmail.com
關於作物生長過程為一是非黑白的科學事件,所有結果都有導因。錯誤的資訊將誤導改善對策,未對症處理等同於浪費時間與資源。 為了讓更多有心的農友能體認農業操作中,依據科學的重要性,及全營養作物的美味,我們提供免費的線上或田間義診。程序上為先行於網路上討論與診斷,後續始為視狀況田間到診。 我們沒有國家的豐富資源與優渥薪酬,而且資源嚴重匱乏,因此,我們保有是否能實際田間到診的免責權利。田間義務到診也將視我們的行程而排定。
請記得給我們足夠的資訊,諸如品種、土壤或介質、所在鄉鎮、栽種時間、遠近微觀照片、病症、用肥量、用肥方法、肥料種類(N-P2O5-K2O)…等將更有助益於狀況的掌握。太過於簡要的大範圍問題恕不回應,非誠勿進。 我們竭誠歡迎您的光臨與指教。有案例就留到上述e-mail吧。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厚挺韌亮 - 保您平安豐收



為什麼我的作物長不好?
還有什麼新的藥可以用?
那種肥料效果最棒?
政府推薦的農藥效果都不好,又不敢亂噴,怎麼辦?
農藥公司是不是越來越會偷工減料了?
異常天候導致作物生長不良,我該怎麼辦?
每每耐心解說原委後,總有力有未逮的感覺。這些問題伴隨著我的每日生活,一次又一次,這次說完,下次又發生。
除了感謝農友的信任(找答案時還願把我列為諮詢之選),也不捨農友的難為,更期許大家能對症解決問題。
作物生長是每日點滴累積的過程,不是加班趕工而成,所有的順逆更是是非黑白,不是浪漫感性所致的。
我總是在問題發生後才收到農友的訊號,很少在問題發生過程中就收到訊號,所以,農友無法從中得到經驗,問題發生後的改善效益必然也較差。
左思右想終得好計謀,我提出“厚挺韌亮 - 保您平安豐收”的早期指標。作物若能在日正當中,葉片隨時保有厚挺韌亮的特質,代表葉步細胞膨壓正常,作物平安健康,高價豐收指日可待。
我試了一段時間,履試不爽,百發百中(紅龍果另論)
所以中午一定要區田區散步,太陽越大越要去看看,甚至動手摸摸葉片,有問題的作物常在中午睡午覺,早晚低溫時又可“厚挺韌亮”,最後午覺越睡越久,從此不起。
物日正當中,葉片無法呈現厚挺韌亮的特質該怎麼辦?快點去找出原因吧!問題剛發生,一切好辦。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微生物與根的秘密


 
二個月前,讀過 Kristin Ohlson The Soil will save us( https://goo.gl/kf0tIU ),心中至今仍澎湃不已,許多朋友與長輩一直被我騷擾,須持續忍受我對台灣農業與土壤的理想宣言。
現又讓我看到一部youtube的影片Life in the soil ( https://goo.gl/PGpU4I ),提供許多影像證據可讓我們對The Soil will save us一書的內容有更多更深的體會與認同。
以下圖片摘自影片。

影片中您可看到根毛邊緣擠滿了微生物、微生物與根毛細胞間往來頻繁、微生物間各據領域、放線菌綁活結捕捉線蟲、放線菌吸乾線蟲、放線菌與其其他微生物瓜分線蟲….等。
土壤微生物,對作物的功能頗多,提供作物防禦、養分、水分、生長調節、環境調節、資源循環、訊號傳遞等功能(人類持續探索與解密中)。我的田間經驗告訴我,作物每日所需的水分與礦物質養分,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權重需要土壤微生物幫忙。
作物根系、土壤、土壤微生物三者存在複雜又微妙的關係,這種脆弱卻微妙的複雜關係卻很容易因人為活動而影響,諸如有機或化學肥料的過量施用、殺草劑、化學農藥、長期單一作物栽培、單一草相、不當施肥所致土壤養分失衡、頻繁耕犁所致土壤有機質分解….等。
作物根系、土壤、土壤微生物的關係和諧,與生產者執行有機農法或執行慣行農法不直接相關。例如台灣現行長期倚賴粕類的有機農業,也會有土壤酸化或發酵尖峰時間缺氧而造成三者關係失衡的問題。
慣行農業所用資材因有效成分相對較高,較容易直接影響作物根系、土壤、土壤微生物的關係和諧,所以產生了慣行農業汙名的誤解,其中的重點在於使用方法與使用量的問題。
土壤微生物之重要性,超乎我們想像。作物隨時繳交保護費(餵養醣分)給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則負責維護根系的安全、並蒐集礦物質養分與水分給作物。
土壤提供微生物棲息場所、作物根系提供醣分、微生物得以生存,資源得以循環,生態得以穩定,作物得以存活、產量品質得以提升,人類成為高階的受益者。
心動了嗎?請您冷靜,先別急著去澆灌高昂的XX菌、進口的??菌、名教授的#@$菌。改善土壤性質、諸如提升有機質、調整pH、矯正養分缺失、讓作物有能力繳保護費才是更優先與根本之道。
您未把土壤環境搞定,所有您派去的XX菌、??菌、#@$菌都將只是砲灰,或是代價高昂的一場夢。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優雅的平衡

 

又濕又涼的雙十連假,帶小孩去植物園欣賞生態,卻也意外地走入布政使司衙門,參訪了台北市盆景協會的漢風盆栽展。
運氣很好,展覽的最後一天,被我們趕上了。
站在每一盆盆景之前,我都感動許久。每個作品都是栽培者數十年的耐心與巧手心血結晶,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無價的瑰寶。
 
小犬也開了眼界,親眼見到種在小盆子裡的老樹,絕大多數的樹齡都超過全家人年紀的總和。我很高興他對美也有了自己的見解,他還告訴我,他覺得金樹獎應頒給…..,銀樹獎應頒給…..
我從這些高雅的盆景也看到這些老樹把光合產物與攝入資源運送至全株各部位去規劃每日的生長、維持、繁殖、貯藏、抵禦的生命活動,造景人士則是善用這些生命活動與美的眼光去成就每一個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每座盆景也都是植物生理學的活教材。
即使是盆子裡的樹只剩下部分(被刻意雕去2/3)的樹皮、即使它們的根系都被限制在10-20公升容積的泥土中、即使它們同時背負著20幾個拳頭大的果實,它們也依然都活得健康美麗,新芽持續萌發、葉片依舊光亮。
我想起走在鋼索上的法國表演家Philippe Petit,維持全身的質量平衡,走在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只要他能一直維持平衡,就能一棟又一棟地挑戰世界各知名高樓,成就下一場驚心動魄的壯舉。
雖不是盆栽主人,但我相信維持這些盆栽也須注意平衡的原則,只要老樹合成的光合產物與攝入資源總和能等同於全株的生長、維持、繁殖、貯藏、抵禦、修剪所耗去資源,這棵樹就有望流傳好幾個百年。
話說回來,我們田中的作物為什麼不能像這些盆景如此長青、如此優雅?平衡,應是最後的答案,可惜我們有強大的行動力與急切的心,一池越攪越濁的混水卻永遠不得澄清,直至乾涸。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土壤的救贖 The soil will save us.


「世上只有一體的土壤、一體的植物、一體的動物,還有一體的人類,因此全球只有一個保育問題,也就是土地病理學。」 
以上為本書作者所述。
以下是敝人見解。
請見諒,我想說的話可能很難聽,但很真實。
從事合理化施肥、安全用藥、土壤與作物整合管理也快20年了,我發現能真正看懂土地、作物、人的複雜三環關係的農人、學者非常非常少。
我們看到見樹不見林的農業科技持續發展中,農業卻被支解成一片又一片的各自微域,大家忽略了天地人三環的整體觀。放棄了簡單的途徑,反而只看到不得正解的複雜方法。
人類存活之道在於土壤,畢竟土壤是生命之母。不論您是誰,建議大家去讀讀這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它會讓您對生命有不同的想法。
對作物病蟲害所苦的農友們,這也是一本讓您根本找到答案的好書。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生活化的科學農業


 
試想,每天囫圇吞棗地完成每天三餐,您能品味食物、感受食物的價值嗎?

每天驅車快速走過的行程,您若改以走路取代,您會不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觀與人文風情?
田裡每天都在變化,作物、土壤、病蟲害隨時都在向您透露“即時訊息”,身為管理者,您若不能隨時掌握“即時訊息”,就準備隨時蒙受可能的損失,有時是超乎預期的損失。
該注意哪些“即時訊息”?這答案其實是無可限量,且因地而制宜,重點是管理者是不是保有“對環境觀察的好奇心與積極態度”。
 

“對環境觀察的好奇心與積極態度可經學習與訓練而養成,建議大家可加入科學MAKER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20651754612879/),這是一不公開社團,大家須申請加入才能看的社團活動的貼文內容。
裡面有來自各領域的生活科學家貼文,大家一起切磋學習如何培養“對環境觀察的好奇心與積極態度”。
這樣的過程或許會讓大家對田中是有更多的敏銳觀察角度,防範損失於未然。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加護病房中的土壤與食物


期待食物無汙染,是大家的渴望,因此,近年來有機農業得以受到大家重視。
我國於民國96年公布訂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從此,“有機農業”不再是百家爭鳴、各自表述的用語。
歷任政府也在有機農業推廣上投入許多人力與資源。然而,新政府指出過去努力10年推廣有機農業,但目前有機農業面積僅達耕地之0.7%。新任農委會主委 曹啟鴻先生表示日後將強化推廣友善農法以利後進者更容易入門有機農業,詳細新聞請見http://goo.gl/UixQfY

上列表與圖摘要自農糧署統計資料庫及宜蘭大學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整合而成。  
上圖我們看到二個事實,一是有機農業的耕作面積比例確實很低。而另一所見是事實則是農地面積一直減少當中。
 
有機農業的耕作面積比例偏低,文章歸咎於我國發展起步晚、地小人稠、鄰田汙染多這些都是事實,但還有更多未提及的重點,諸如田間障礙無法有效排除、作物生長不良、農民收益不穩定、農民對有機農業信心不足。
 
大家期待的有機農業在總生產比例上持續低迷,大家不能只看形而上的問題,須以市場經濟來看待此事。
 
在市場上實況是有機農產品需求度高,但生產量少,求過於供。理由很簡單,因生產者未獲安心的支持,故有勇氣投入者到受限制,畢竟生產者有安定的生活,好的方法與對策才得以推行。
來個角色扮演遊戲吧!
當您是消費者,建議大家虛心思考以下問題:
一、             您上市場會支持有機農產品嗎?
二、             有機農產品真讓您有信心嗎?
三、             價格的差異會讓您選擇或迴避有機農產品嗎? 

當您是生產者,您可思考以下問題:
一、             要蓋溫室嗎?
二、             驗證要花多少錢?
三、             有客戶訂單,您能順利交貨嗎?
四、             天災與病蟲害怎麼辦? 

因為問題一直不得正解,上列問題一直糾纏著消費者與生產者。所以,有機農業在總生產比例上持續低迷。 

不論是有機農業或慣行農業,農業生產應重視其天、地、人永續共榮存的本質,才得以持續存在。看待天、地、人三環,大家還是自私地只看到人的需求,最後天、地、人三環皆輸。

我在田野經驗所見,90%農地以上都有病,病入膏肓,存在著田間作物生長障礙,絕大多數與土壤、生態有關,且不分有機農田或慣行田區。

當我們的土壤與食物被套牢在加護病房時,需有“準確對症急救措施”。所謂的“準確對症急救措施”不僅止於農藥與化肥,但有機農生產者,確實可用的方法與資材相對較少。

新聞報導文末寫著“讓更多人不用農藥、化肥,整體耕作環境才會更適合有機耕作,進而促進有機農業的擴展加速”,這句話不知是 曹主委的直接語意,還是記者斷章取義。這樣的寫法,有可能再次把我們的土壤與食物推向加護病房,令人不禁懷疑新政府強化推廣友善農法的舉動會不會又淪為另一場大拜拜。

我建議大家應思考如何減少使用農藥與化肥,再視況進階到不用農藥與化肥。

再給大家傷腦筋想想以下問題:
一、             農藥與化肥為何背負破壞生態之惡名?
二、             不用農藥與化肥,食物就能保安全與健康嗎?
三、             符合目前法規所定義的有機農業,食物就能保安全與健康嗎?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樹的秘密生命



若您曾認為植物生理學很重要但很難消化,現在,您有救了。
若您是困惑於病蟲害難控的農業工作者,現在,您有救了。
在此與大家分享這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好書,其過往殊榮如下。
---《明鏡週刊》2015年度暢銷書冠軍。
---長據《明鏡週刊》TOP1四十週。
---2015年德國最美麗的自然書寫。
---全球25國語言授權,德國亞馬遜2015年度百大選書。
---《紐約時報》特別跨海專訪。

昨天去永靖的荖葉說明會前20天,我建議農友先撥冗看這本書,許多讀過的朋友都表示印象深刻,搭配我當天的投影片,對應上書中的內容,他們對自家田園未來的管理更有方向感。

這本書雖是聚焦在樹上,但科學原理完全相通。 

作物的根有何用途?
作物最需要的是什麼?
作物的鄰居(蟲、鳥、獸、菌、同類、其他植物)與作物有時為敵,有時為友,何時為敵?何時為友?
……………………….

還有一堆說不完的樂趣事,都寫在這本書裡。

Peter Wohlleben畢業後如願進入德國林務機關任職,因與當局森林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合,十年前辭去公職,成為胡默爾小鎮旁1,200畝原始森林的看守人,並將其轉化為樹葬森林,讓這片歲月靜好的土地,成為自然愛好者最後的長眠之所,也維護森林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不會遭受外來的侵擾。
終日徜徉在綠色世界的Peter Wohlleben,用優美恬靜的筆觸與自身的實際經驗,描繪出三十六篇森林裡不可思議的精彩故事,細細詮釋樹木生命的華麗與蒼涼,夏浴日光、冬飲霜雪,字裡行間洋溢發自樹木靈魂深處的寧靜與睿智。
作者不必動用任何一張圖,以文學家寫故事的手法,讓您好像讀完小說就知道植物生理的秘密事。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以生態整合管理,管控十字花科小葉菜之黃條葉蚤危害



十字花科黃條葉蚤為栽培者頭號大敵,因農友未識其生活史,盲目施用殺蟲劑仍無法有效控制蟲害,反而衍生產品殘毒不符規定之風險。

近期,氣候溫暖潮濕,正是黃條葉蚤好發盛期,凡栽培十字花科小葉菜者,十個農友,有十個怨天喊地。

今天有幸到西螺去分享我在此領域的經驗與觀點,我以生態經營角度去管控黃條葉蚤的危害,把過去的成功經驗分享予在座的農友。
\


大家白天都忙了一天,網上還得聽課,真是難為大家,但是畢竟這事關到生產者的收益,也關係到消費者的健康,大家還是得耐心以待。

其實所有推薦的殺蟲劑都有效,但為什麼早上噴完藥,下午還是一堆蟲,原因歸咎於所有的藥劑只對葉片上的成蟲產生殺滅效用,下午,土壤裡面又孵出一堆成蟲來向大家打招呼,造成大家誤會藥劑失效,又持續補充殺蟲劑的謬象。

我主張,降低土壤累積肥份,提高土壤有機質,讓土壤微生物相恢復多樣化,讓土壤裡面的蛹與卵自有相剋天敵微生物發生。

這種方法對付頑強的土棲害蟲、土棲病害,均有良好效果。其中,連頑強的十字花科小葉菜之鐮孢菌也有顯著效果。(香蕉黃葉病,也可依此原則改善)

以下為我提出的改善方向:

l  設法消滅土壤內的蛹與卵。
l  設法擴大土壤有效土層深度。
l  輪作非十字花科之蔬菜。
l  植前全園浸水二天以上。
l  以黃色或白色粘板誘殺成蟲。
l  設施周圍隔離。
l  清除殘株及其他十字花科寄主。
l  增加土壤有機質,豐富微生物相之多樣化。
l  葉面對症施肥。
l  噴藥前後淹水逼出成蟲或幼蟲。
l  採收後留置少量蔬菜當陷阱誘集消滅。
l  施用白僵菌或黑僵菌。
l  安全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