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義診 albert7452@gmail.com
關於作物生長過程為一是非黑白的科學事件,所有結果都有導因。錯誤的資訊將誤導改善對策,未對症處理等同於浪費時間與資源。 為了讓更多有心的農友能體認農業操作中,依據科學的重要性,及全營養作物的美味,我們提供免費的線上或田間義診。程序上為先行於網路上討論與診斷,後續始為視狀況田間到診。 我們沒有國家的豐富資源與優渥薪酬,而且資源嚴重匱乏,因此,我們保有是否能實際田間到診的免責權利。田間義務到診也將視我們的行程而排定。
請記得給我們足夠的資訊,諸如品種、土壤或介質、所在鄉鎮、栽種時間、遠近微觀照片、病症、用肥量、用肥方法、肥料種類(N-P2O5-K2O)…等將更有助益於狀況的掌握。太過於簡要的大範圍問題恕不回應,非誠勿進。 我們竭誠歡迎您的光臨與指教。有案例就留到上述e-mail吧。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認識自己的食物-一項人人都需承擔的負責

 
 

1/19日敝人受邀到好食機買菜學堂分享關於農藥的一些知識。
令我訝異的是小小5坪的空間擠了30幾位關心食物安全的朋友,他們在寒冷的台北雨夜中撥冗前來,想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認識農藥。
我向大家傳達以下訊息:
一、安全用藥,無礙健康與環境永續經營。
二、關於“使用農藥”這件事,生產者也是百般的不願意。
三、消費者越是不理智痛惡農藥,農藥越是容易在不可預期的狀況下,出現在食物之中。
四、認同安全用藥,不是認同農藥汙染的藉口,而是幫作物與生產者度過關鍵難關一條出路,讓他們有機會走向正確與順利的路。
五、支持可追溯的產銷履歷產品、有機農產品或產自自身信任的生產者之產品,也是迴避農藥汙染的一種安全途徑。
綜上所述,消費者理應不能只是單純的買菜與吃菜,其實也可以藉聰明消費作為來支持農業的良善改變。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彎彎的小黃瓜



 
 
二周前,格友傳來園區的照片,抱怨小黃瓜不好照顧,花費了很多心力,終於等到了採收期前夕,但小黃瓜果形一直有很大畸形的比例。
這類小黃瓜為單為結果,種子發育本來就不正常,但遇到一些水分逆境、養分失衡、或根系傷害時,果型很容易有畸形的現象。
到園區逛一圈,我看到硬梆梆的土壤、強盛的雜草、勤奮的主人、過量累積的肥料、厚實的藍綠藻膜、纖細的莖幹、深綠色的葉片、葉片脫水、葉園焦黃、果形畸形、著果不量、花朵偏小、苞片偏薄、花色平淡。
倒是未見任何病蟲害。
因此我開立以下處方與措施。
一、     停止地面給肥,只能給水。(視覺評估,園主應可在一年內不必施用任何地面肥料)
二、     對症葉面肥(3-5天乙次)
三、     太陽下山前,葉片與畦溝應保持乾燥。
四、     晚上注意保溫,日出注意通風。
令人高興的正面改善,終於發生了。二周後的今天,葉片、植株狀況轉為健康,果形也轉為端正,大比例的正常果成為出貨的主力。

其實案主之前已嘗試過了很多的方法,但花費高昂,卻不見成效。我們懇請各位良食耕作者正視自己的責任,既然務農了,您有以下責任要做到。
一、     以合法方式成功獲利,保留農地存在價值。
二、     正視農業的科學本質,以正確的方法與資材去處理眼前的問題。
三、     用正確的方法與資材去處理眼前的問題,以避免資源的浪費。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連水稻都長不好的惡劣地,也能絕地再生—聰明的傻子(三)

 



不愛說客套話的曾國珍老師看到這片園子,直說,就只有大同與小卉這二個傻子可以讓這塊地種出東西來,這是相當困難的事。

這是帶有警告的勉勵話語。曾老師其實是警告他們須持續小心日後的變化、並肯定他們的技術與用心。

大同與小卉的溫室前作是水稻田,這塊地的耕作過程如此辛苦與過去栽培水稻的歷史有很大關係。

前耕作者每到採收時期,所有稻梗寸草不留,全部回收銷予製作草繩的絞繩業者(種稻老伯自家親戚的重要營收,不能不賣),從那時就埋下了今日眼前有機質不足,土壤結構不良而缺氧的種子。

而水稻田施肥過程非常倚重硫酸銨,因此該地土壤會留有未被作物吸收或淋洗的硫酸根離子。

另該地區地下水位極高,40公分以下土壤孔隙也常是水飽和狀態。
 

光這三個條件,就可以輕易打敗所有耕作者,包括適應性極佳的水稻栽培。
以下,我們以更明確的視覺角度說明這件事。
我們小心地拔起幾株地上部葉片因失水而萎凋地之植株,這些植株生長期前都正常,掛果之後健康狀態開始急遽下降。觀察其根系,我們所見是根系有略褐化且分支極少的現象,根系範圍內卻看不見可能危害的(如蔓枯或蔓割)病徵,橫切維管束亦未見異常狀態。

根系土壤無結構地下水位高,致使氧氣傳導不良、硫酸根還原導致硫化氫毒氣薰蒸根系、微生物相單調化、無氧呼吸旺盛,因此,掛果後植株明顯老化與衰退,病害自然有很多侵擾機會。
挖開硫化氫發生的土壤可見黑色硫化鐵或硫化亞鐵的青灰色外觀,並有臭水溝翻攪後的味道。下次注意您餐桌上的滷蛋,蛋黃外層是硫化鐵,越不新鮮的蛋,顏色越深,與此道理相同。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持續補強這以下重點:

l  降低地下水位
l  補充腐熟粗纖維有機質
l  微生物相多樣化
l  準確對症給肥(地下與葉面施肥)
l  迴避硫化物還原的機會
很多朋友都問,為什麼不直接改成介質離地栽培呢?基於對土壤的珍視與消費者的食物的風味考量,介質離地栽培是我們最後的下下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