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義診 albert7452@gmail.com
關於作物生長過程為一是非黑白的科學事件,所有結果都有導因。錯誤的資訊將誤導改善對策,未對症處理等同於浪費時間與資源。 為了讓更多有心的農友能體認農業操作中,依據科學的重要性,及全營養作物的美味,我們提供免費的線上或田間義診。程序上為先行於網路上討論與診斷,後續始為視狀況田間到診。 我們沒有國家的豐富資源與優渥薪酬,而且資源嚴重匱乏,因此,我們保有是否能實際田間到診的免責權利。田間義務到診也將視我們的行程而排定。
請記得給我們足夠的資訊,諸如品種、土壤或介質、所在鄉鎮、栽種時間、遠近微觀照片、病症、用肥量、用肥方法、肥料種類(N-P2O5-K2O)…等將更有助益於狀況的掌握。太過於簡要的大範圍問題恕不回應,非誠勿進。 我們竭誠歡迎您的光臨與指教。有案例就留到上述e-mail吧。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有機農田土壤管理策略


這是一篇摘自台中圖書館的科普推廣文章,作者為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黃裕銘博士,簡潔的文字道盡了農業操作的關鍵必勝心法,這是一篇增一字嫌太多,減一字嫌太少的好文章。不僅適用於有機農業的土壤管理,也適用於慣行農業的土壤管理,關心飲食健康的有機產品崇尚者更應詳閱。


一、前言
近年來“有機農業”似乎成為現代農業的另一名詞,無論中央機關、省政機關、學者專家、農友、及消費者,有許多人皆熱衷於有機農產品。相關研究相當多,相關的發表會、研討會、及展售會亦經常舉行。筆者有幸亦參與幾項工作,有多年研究及實地參訪,就以個人的心得談有機農田土壤管理策略及其相關問題和大眾交換意見,也希望能貢獻一點心意,讓從事生產之農友不致無所從,消費大眾不致盲從。

二、內容
1.有機農產品之定義
由於有機農產品生產方式在不同的規範下,其生產制度不同,因此消費者不得不自己決定購買何種有機產品,生產者亦必須先了解自己想生產何種農產品。歐洲國家對有機產品生產方式,取決於各生產協會或組織之規範,如美國和日本有政令加以規範,不同的產品名稱下有不同的規定,如“美國國家有機標準理事會”擬定者連植物性殺蟲劑皆加以限制與規範,嚴格執行下,其產品才能標示“有機”產品,否則,如只未施農藥者只能稱為“無使用農藥產品”,不施化學肥料者只能標示“無使用化學肥料產品”。詳細資料請參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86年編印之有機農業科技成果研討會刊。

2.選擇有機農產品之目的
許多購買有機農產品之消費者認為為了身體健康而選擇有機農產品,其主要理由通常有機農產品沒有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因此其產品不含有害物質。依各人在植物營養及土壤肥力方面的理解,這種講法雖然很普遍也很聳人,然而這是似是而非的說法。個人希望提醒大眾的是,選吃健康食品的確是正確的理念,但是要瞭解的是:
(1)並不是施用化學肥料生產之產品就不健康,良好的正確的使用化學肥料絕對可以生產健康農產品。目前主要原因在於化學肥料使用不當而致作物品質不良。
(2)純用有機物生產之農產品,不是生產健康農產品之保證,假如不懂得依作物之養分需求以調配有機肥料,則作物本身無法健壯生長情況下,何來有健康產品。如果有機肥料使用不當,則其產品之品質可能更不健康。
3.從事有機農業之目的
有許多出售有機農產品之商店、生產有機農產品之農友及某些大企業,皆說其從事有機農業之宗旨是回饋社會,希望人人皆能享用健康農產品,保有健康身體。個人認為生產有機農產品,在多元化社會是有其多一種之選擇性,至於為了生產健康農產品而用純有機肥料為手段,則是一難度較高的栽培方法,較有效的方法是配合化學及有機肥料,在合理的土壤管理及肥料施用下生產之農耕法。
4.有機農田管理策略
(1)自然條件之選擇
有機農業農田之自然條件,對成敗具相當重要之關鍵性。其中氣候條件又比地勢及土壤條件重要。氣候條件左右栽培作物種類,所以眾所周知,在符合作物生長季節之作物其品質最好,表示最健康之狀況。除非熱帶品種,不然一般較冷涼氣候下病蟲害最少,作物產品較無因防治病蟲害使用之物質,產品較可靠。地勢一般要通風好一點,當然要有清潔水源。土壤理化性質要先調查分析,但有不適合的作物條件時可做改良,而其改良材質自然要符合各有機產品組織所規範者。
(2)作物的選擇
作物不同其所適合環境及所需要養分往往差異很大,消費者之習性亦需考慮,各地區農業改良場都有資料可詢問,以選擇適當作物。由資金、人力、及組織考慮農場經營型態後選擇作物,如種果樹、或蔬菜、或穀類作物,甚至單一作物或混雜或輪作制度等在在皆影響往後土壤管理策略。
(3)土壤性質
影響作物的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物理性,如土壤粗細、通氣、水分……等。土壤化學性,如pH、有機質含量、電導度、各種必要元素有效成份、重金屬離子成份……等。土壤微生物,如病蟲害等有害生物及多數有益生物等。然而農田管理有三個重要而且容易管理之因子,是不可不瞭解的。
A.土壤pH
臺灣雖然小,但是土壤變異很大,土壤pH也不例外。土壤pH近年許多農田因施用過多氮肥而酸化,而且臺灣本省也有許多極強酸的土壤,不過在彰化及彰化以南地區及台東地區有些土壤pH屬鹼性。大部分作物雖然都較喜歡中性土壤,因此許多人都強調高。許多有機農業農民喜歡大量使用含高量石灰質之雞糞肥,很可能幾年後土壤pH提升太高,而造成此等作物產量及品質下降。目前已經有些有機農田,因為有機肥選擇不當造成土壤pH太高而引起微量要素吸收不足,以致作物生長不良。有些有機農戶,經年使用高氮低鈣有機肥料而造成土壤酸化,在此提醒各位農友,並不是施用有機肥料,就不會造成土壤酸化,而是施用經過正確調配並堆置腐熟的有機質堆肥才不會有此不良現象產生。
B.土壤電導度
以化學知識言,溶於水中的離子,無論是養分離子,如鉀(鈣Ca2+)鎂(Mg2+)磷酸根(H2 PO4-)硝酸根(NO3-),或非養分離子,如鈉(Na+)及氯(Cl-)等,皆可以導電,而各種離子的導電電總和含由電導度儀測定而得電導度。電導度高時作物吸水困難而凋萎,撒播之種子不發芽。其會限制作生長的電導度值,相當於1公升水中加有2.34克的鹽(氯化鈉),或2.98克的氯化鉀。依一般分析結果,雞糞中含鹽基量約10%,以此推算,第一次農田施肥,每公頃施用9360公斤(乾基)時,就有電導度的潛在問題。一般有機農業經營農田,因為有年限限制,可見不可能經常換田種,為了經濟因素也不可能休耕太久,因此最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選擇或堆置可每期作物都可施用的有機肥料。
C.土壤有機質
有機農田經營的成敗與否另一重要而且可能最關鍵的因子之一,就是土壤有機質的管理。土壤有機質是一穩定礦化養分供應作物吸收的營養儲存庫,另外也是改良土壤物理性質及保護健全土壤微生物生態的重要成分。並不是所有有機質肥料,都可有效用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只有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者才有作用;而像純雞糞、米糠、動物下腳料、及豆粕類等高氮成分之有機肥料者,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則功效很小。平地一般穀類及果樹作物當土壤有機質含量能逐年(約3~5年內)將之提高到4~5%,則往後每期作物有機肥料量便可以維持穩定施用,蔬菜作物則需調至5~6%。至於海拔較高地區,每提高一千公尺,土壤有機質要增加1.5%。另一方法為土壤有機質調到3~4%,而作物生長旺期在加施易分解有機質肥料做堆肥。
D.水分管理
有機農業因為需使用大量有機肥料,因此土壤水分管理相形比一般農耕法更需注意。尤其有些病害,只要水分控制得當就不至發生。一般蔬菜田土壤水分可控制在0.3~0.5atm張力下,而穀類水生作物外,可控制在0.3~1.0atm張力下。果樹在生長旺季可比照穀類作物,在催花期最好保持在0.5atm以上張力下,效果才能彰顯。
(4)有機肥料
A.有機肥料的衛生狀況:做為有機肥料之材料,動物性者很怕有人、禽、畜相通傳染病原,植物性者也有些植物性病蟲害原,因此最好要確實瞭解有機肥料製造過程之嚴謹性是否達到完全消除病原的步驟。自製有機有機液肥者亦需注意消除病原的步驟,尤其液肥發酵時,消除病原效益沒有固態堆肥製造之功效好。只要堆肥堆置過程良好,動物廢棄物是不必排斥的良好有機質肥料,但是也要適當的用。
B.養分含量:有機肥中的養分含量,其各種養分間的比率,要依作物需求而調配。例如一般作物鈣:鎂含量比約3:1~5:1左右,然而有些有機肥料之鈣:鎂比20:1,這種有機質肥料,一旦連續使用必定造成作物缺鎂。因此務必瞭解所種作物的養分需求,再尋找或自給調至合適的有機質肥料,才不至於造成投資的浪費。
C.有機肥料之養分供應速率:要成孕種出高品質的有機農產品,不僅要瞭解作物及肥料的養分含量及含量比,並瞭解其養分供應速率,才能依作物生長期不同下選擇適當的有機肥料。
D.有機肥料中不良成分:有些有機質肥料之銅及鋅含量太高,一般作物每期產物從土壤中吸收之銅及鋅量每公頃約只有100~200公克,而肥料中所含多餘的銅鋅及其他元素便累積在土壤裡,當累積到某一程度後,便會抑制作物生長,甚至影響消費者健康。例如某些市售有機肥量鋅含量達1000ppm(mg/kg),若每公頃每期施用30頓,每年種兩期,則土壤鋅含量每年提高約30ppm,依環保署規定,土壤中鋅含量達80ppm者列為五級地,也就是高污染地。以此標準算若用此種肥料,不出三年其農田就已經是高污染地,如此還能談有機農業嗎?若有機肥料中鋅含量在30~50ppm間,則較適合作物吸收,也不至於造成土壤受污染。
5.自我研究及請益於專家學者
以臺灣的經濟及基本建設,資訊之取得相當容易。因此無論是大企業或有機連盟或小規模經營者,當選定做有機農業生產時,應該就各領域請教各方面專家,並依據專家意見,在自我農業從事進一步的驗證及研究,才能確保事業成功,消費者也才有保障。
三、結論
有機農業之經營關係到生產、運銷、消費者保障等層面。在土壤管理策略上,因作物及地區性而異,最好找土壤專家就地區的氣候條件優缺點、土壤物理條件、土壤肥力狀況、地區性有機肥料資材等做出一完整策略,以確保事業生產有利益可得、消費者食用農產品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