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103年東勢高接梨評鑑,開獎了


今年的高接梨農友,都抱怨雨水太多,日照不足致使梨子的品質不好。
我們的見解則是因為土壤根系逆境越來越多,樹體碳水化合物累積量不足,加上肥料施用量偏多,大家掛果量又求多。
雨水太多、日照不足只是壓死梨果品質的最後二根稻草。
陳建豐先生雖是菜鳥,但願相信科學(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227282081 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227268715  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227248383   ),認同我們建議的土壤與作物健康B.C.S.長遠規劃,在一片慘烈哀鴻下,品質仍在期望的水準之上。
其他的得獎農友其實也都有共同的特質,就是不會濫施肥料,相信科學,果園內的土壤健康,生態穩定。
在此,與大家分享這份喜悅。
詳細新聞詳見
http://www.agriculture.taichung.gov.tw/ct.asp?xItem=1182852&ctNode=1381&mp=119010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甘甜幸福的美濃瓜

 
這顆難得的美濃瓜,甘甜幸福,告訴我們一個美麗而踏實的愛情進行式。
小卉與大同,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妻,每天廝守在悶熱的溫室,真是令人稱羨也令人佩服。
大同是七股人,從小家中就是栽培香瓜與洋香瓜,後來銀葉粉蝨帶著病毒到處飛,收成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10%,生活都快成問題了。
求變心切的設想下,他們輾轉來到了嘉義,蓋了一棟溫室,共同呵護他們全心灌溉的香瓜寶貝。
脫離了家中長輩的耳目,離家雙飛,少了關照,也不免擔心經驗是否不足。
晴耕雨也得耕,也還不忘讀書。二人白天下田晚上讀書,農閒時期持續參與各地的農業精進課程。
小卉說:「聽不懂,還是要去聽,多多少少點點滴滴。」
大同說:「每個老師的10招,我只要各學會1招,我們就會越來越順利了。」
我們的LINE,常常在晚上收到他們傳來的訊息。他們總是隨時與我們分享田中的大小事、肥培與病蟲害的問題、上課的疑問、美麗的照片,我們也藉之學習與見識更多。
大家總以為蓋了溫室,就把許多問題關在外面,事實上,蓋了溫室,又會有更多的新問題產生,而且每個問題都迫不急待逼您非去改善,例如:鹽積、有機質耗損、連作障礙、高溫、通風不良(詳見 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86714131   )
聰明的二夫妻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們所建議的事情他們也都聽入耳並確實執行。
我們從土壤有機質的經營、土壤鹽積的減少、根系的深化訓練、地下下水位的管控、對症葉面肥、栽種的密度、下位葉的摘除、粉蝨的柔性管控一步步調整,他們的品質與產量也得以日趨精進與穩定。
近期,香瓜在拍賣市場價格不甚理想,因他們只有少量產品進入拍賣市場,他們的香瓜並不受價格低迷的影響,直銷的客戶早就鎖定他們的採收期,訂單也都排好了。
過去我們總建議客戶,不要種洋香瓜,改種美濃瓜,因為洋香瓜生長期多的1個月以上,這意味著生長過程拖長了30天,又會多出一些不利採收的風險。
後來,我才知道,我徹底的錯了。美濃瓜從結果那天,就要很小心去對待,光是不小心略用力讓葉片碰上果實上的細毛,那顆瓜就注定要破相了。即使裡面還是很好吃。
而且光皮的美濃瓜,果重超過600公克以上就容易裂果。
您可想像,讓人汗水淋漓又發昏的溫室內,工作上要有耐心且膽大心細,著實困難。

以往總覺得美濃瓜不就是一種比小黃瓜還甜一些的水果,但這顆美濃瓜絕對顛覆您對美濃瓜的認識。
建議您把果實外皮以清水洗淨,直接縱向剖下,連皮連籽一併食用。
最後慎重提醒,這難得的美濃瓜,即使是難得的美味,若是糖尿患友,淺嚐即止,不宜多食。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金城武與麥德姆



 

(以上照片摘自自由時報網站20140723)
那種不染塵囂的靈性之美,一直是後山的花東所帶給我們的印象。
金城武先生在台東池富道路拍了一部當紅的商業廣告,讓路邊的那棵茄苳樹成為國際馳名的路樹,也為當地帶來龐大的觀光人潮。
觀光客自四方湧入,親臨坐在這棵茄冬樹下,期待也能感受到電視螢幕上的療癒感觸。
而這棵被眾人關注的茄苳樹在麥德姆颱風侵襲時不幸倒下了,地方政府與廣告案主,大家正熱烈尋求該如何救治這棵倒下茄苳樹的良方。
每年有很多颱風侵襲台灣,也會有很多樹因颱風而倒下。這棵沾了全球女性華人共同老公之光而聲名大噪的茄苳有著特別不同的命運,總結各方的討論,不外乎是設法恢復原貌,讓更多人能夠繼續參觀與欣賞。
這棵一棵幸運卻又歹命的茄苳,他教會我們很多事,讓我們看到人類的自私與愚蠢。
這棵茄冬樹,一邊是柏油路,一邊是灌溉溝圳。灌溉溝圳那一邊,早已經有根系伸展上的限制;而覆上柏油的另一邊,讓行車方便,更方便觀光客以最輕鬆的方式一親茄冬之美,而車重與人潮重複的腳步讓土壤越來越夯實,上面的柏油曾讓這棵樹無法呼吸(我雖沒去過,但我可臆測,柏油可能還特別用心鋪設過)
這棵茄苳樹在這幾年,下層根系持續壞死,新生根系也無法往下伸展(詳見之前討論的 健康4+1,地下沒有足夠的氧氣  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86711512  ),最後根系淺化,當然不敵這次颱風的考驗。
這是一棵幸運卻又歹命的茄苳,他雖不語,但我可想像,他本來以為終於可以解脫了,卻又被大家勉力救治。
若大家沒有考量後續配套的觀光客車行與人潮管理措施,也未考量該如何滿足這棵茄苳的基本生活所需,即使這棵茄苳樹被成功救治存活後,他日後還是會很痛苦,生不如死。
我們可預期,未來不只颱風會威脅這棵茄苳,一些腐生的病害(褐根、木耳、靈芝)也會來找麻煩。
事實上,全台灣有許多百年老樹也因我們的水泥建築物出現後或柏油鋪設後都在近20年內大量死亡,大家只怪病害與天候異常。
灌了許多藥,施作了很多補救工程也都成效不彰。
麻豆文旦每年下雨過後,就死個幾棵,管他老樹還新樹,也和這些原因有關。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陳家B.C.S.高接梨園解析



 
我們總是要求日正當中,陳先生要去果園走走,太陽越大,越是要去。
不是要考驗他的決心,而是了解梨樹的狀況。日正當中,太陽越大,葉片越是挺拔光亮,梨樹越是健康,好事就會發生。
您知道嗎?當大家不理智地追求梨子的甜度,我們的土地與農友就會承受強大的壓力。更何況大家常用的那一支折光度計,並不是甜度計,大家窮追求不正確的數字,弄得大家都很辛苦很尷尬(參見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86714112   )
日正當中,氣溫高、植物蒸散量大,若葉片挺拔代表根系入水充足,維管束暢通。若葉片光亮,厚韌有活性,代表葉片機能強盛,碳水化物和成效率高、逆境都在可管控範圍。
在土壤健康、作物健康條件下的產品,那才是最具能量、最具營養價值、最令人無以忘懷的美味。
請恕我只能以文字描述我所見與我所親嚐的美味。果實外觀渾圓端正、手感紮實、口感紮實卻清脆、果汁甜而不膩、略帶不明顯酸味、嚥下回甘生津解喉燥、吞嚥果汁時有明顯的渾厚層次口感,不是單純的糖水。
因葉片葉片光亮,厚韌有活性,栽培後期也不必噴施任何合成或天然的農藥,這時雖偶有病蟲害侵擾(我見有斜紋夜盜、枯葉蛾、葉螨、赤星病),但自有天敵與健康樹體內的防禦系統去管控病蟲害。這是B.C.S.的重要一環,更是農場越做越輕鬆的重要一環。
各位格友,日正當中,若葉片會睡午覺、無光澤,別懷疑,那是作物求救的警訊,再不理它,它很快就不會理您了。
陳家果園今年的土壤檢測報告出爐了,除略偏酸,餘條件都在理想範圍,為持續精進的品質奠定了良好基礎。

陳家梨園的B.C.S.密技


 



 台灣的高接梨穗都來自於高海拔的梨山、海外的中國、日本等高緯度國家。
梨穗原產區若梨樹管理不良,買到這批梨穗的農友就會很辛苦,高階後的失敗率高,甚至想重接穗時還找不到梨穗。
我們在梨穗階段就會視況補充梨穗所需有機養分、礦物質養分,讓難以購得的梨穗再開花時能一次就順利成功,並安穩度過寒流。
蜜蜂是聰明的昆蟲,演化上的特性讓牠們會找到的泌蜜量最多、開花時間最早的花朵。每次開花時,只要略見太陽,未下雨,陳家果園就是嗡嗡作響,成群的蜜蜂,辛勞採蜜並為花朵授粉。
地面用肥與大家慣有策略不同,我們減少地面給肥,甚至不給肥,梨子自接上花苞,對症葉面肥是管控的靈魂。
地上以草制草的思維,維持草生栽培。有了這層草皮,土壤有機質漸增,果園的溫度、溼度、養分日趨穩定,拮抗生物豐富,病蟲害便少了許多,近採收期40天內不噴藥,地方上與鄰田農友大家都不相信這是真的。

梨果採收,農友都忙著採收出貨,我們便開始幫梨樹做月子,延長葉片壽命為首要目標,地上給肥更須節制。
想成就好吃的梨子,須經點點滴滴的辛苦經營,非身置其中者無法想像。

有梨味的梨子




這是一片徹底執行B.C.S.高接梨園,在此與大家分享。
園主陳建豐先生原本是精密機械設計師,10年前為了陪伴雙親,辭去工作與夫人一同回鄉經營果園。
確實入駐自家的果園後,陳先生才真正了解,身為一個農夫的辛苦,不僅只是體力的付出外,還有更多憂愁與不安,不見得比原來的工作輕鬆。
畢竟這是一年一收成的產品,全家一整年的開銷預算來源都掛在樹上,隨時還得擔憂風吹雨淋日曬、病蟲害對果樹上產品的影響。
20年在外工作的經驗告訴他們,不能像其他老農前輩們閉門造車。他們持續四處拜訪賢達,以科學的角度去了解田園中的大小事,並用心找出對策,因此,確實做出了與別人不相同的成績。
某個碰巧的場合,我們的團隊與陳家員外、夫人認識了,他們非常認同我們對土地的疼惜與對農友的熱忱。
 
三年前,我們聊到被台灣人辜負的高接梨 - 名列前茅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品,居然成為許多東勢梨農眼中的負擔(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86713318 )
許多20年以上的老梨樹,一棵棵的被砍掉。
其實,沒有人刻意去辜負高接梨,高接梨產業的式微是許多錯綜複雜人為因素交感後的最終結果,無奈大家都看不清。
我們的結論是 - 就做給大家看,有福氣與緣分的人自然就會跟上。
確實,雖然消極,但很實際,我們沒有龐大的資源與足夠的時間去說服其他農友。
應消費者需求,農友總是期待梨子要大、產量要多、甜度要高。
田間事,只能在合理的範圍內去期待與要求,超出範圍就有不理智的作為與無法控制的苦果。
之前陳家果園土壤磷鉀累積偏高、有機質不足、土壤酸化簡而言之就是作物需要的不夠,不需要的有一大堆,那是一種非常不平衡的狀態,作物健康不易維持,更難得有穩定的收成。
之後我們轉而以草管理草的草相栽培、減少地面施肥、對症葉面施肥、適當葉果比管控、肉食昆蟲培育、區域土壤排水、土壤微生物相多元化的對策來改善原有的不平衡,果園土壤與生態系開始趨於穩定與多元化。

幾年努力之後,確實讓陳家的梨子與其他果園的梨子不太相同。
客戶的嘴是越是無可救藥的挑剔,而陳家的梨子越是在開園後愉快順利完售。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謹慎使用發酵液肥(二)


 
格友來信問及,甚麼理由,自製或外購之有機液肥會造成病害感染?
回頭看看上次的貼文(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208473239 ),抱歉,真的沒交代清楚。感謝格友的提問,給我們補充說明的機會。
首先先定義有機液肥,常見有機液肥有以下幾種
形式一:標榜不添加化學肥料成份,通常都是以有機資材如黃豆粉、海草粉、糖蜜、奶粉、雞蛋、黑糖、豆漿….之類琳瑯滿目材料,拌入特定的?&?~#$@菌,液態發酵而成。
形式二:堆肥茶或堆肥過程之滲出液體。
形式三:將有機材料磨成粉末狀,後添加有機酸、?&?~#$@菌或其他成份者。
形式四:直接調和胺基酸、醣類、有機酸、?&?~#$@菌或其他成份者。
形式五:形式一~四之任意組合。

(關於這個問題,想更深入了解者可參考下連結中之5-145-15http://www.afa.gov.tw/Public/laws/201310241657267055.doc  )

有機液肥其實肥份不高,但還是有不少愛用者,其原因與下特性有關。不論自製或外購之有機液肥通常具下列特性:
1.特定菌株的數量放大。
2.內含微生物二次代謝物。
3.小分子胺基酸。
4.具黏性的液體。
5.具極端酸鹼性的液體。
6.含有機酸、醣類之液態混合物。
7.只要使用量杯就可方便取用。
8.相較於固體產品,更容易添加特定成份以調整成多元化產品。
 
我們一一來討論上述特性。
肥料商人常論述的?&?~#$@菌肥,其實是針對特性1的角度來看。但發酵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專業發酵工廠都需付出高昂代價才能掌握發酵工程。一般農家自製有機液肥,擺放超過24小時後,其中微生物的組成會很複雜且無從預期。
特性2,5讓某些液肥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效果。
特性3讓某些液肥具有開根長芽的功能。也是令大家最容易著最迷其中的一點。
特性4讓某些液肥具有限制小昆蟲活動的功用,如薊馬、葉螨、蚜蟲 、細螨。
特性7,8 不多討論。
特性6則是造成噴施部位感染病害的關鍵重點。當產品原液以高濃度形態保存,因極端的酸鹼或相對較高的電導度,原液不易滋長微生物,然而一但稀釋施用在作物上,環境中的微生物不再受酸鹼或電導度抑制,甚至將液肥利用成為營養源。
前次貼文(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208473239 )的菌核病、軟腐病,分別為真菌與細菌性病害,多數簡單分子的醣、酸都是這類病害微生物的良好食源。
因此,我們建議,不要貿然將有機液肥噴施於作物表面,如葉片、枝葉、莖幹。土壤有機質不足或微生物相單調者,地面施用也需小心。
至於穩定發酵有機液肥,因其中微生物可利用的醣、酸相對較低,所以相對風險也較低,但這類產品的氮含量可能在兼氣發酵過程中嚴重損失。
另關於化肥,因其中微生物可利用的醣、酸則更是稀少,且成份準確,所以我們敢放心地把對症葉面肥直接施用在白菜葉面上。但即使無礙生態健康與食品安全,受限於中華民國現行有機法規,我們還是有規範使用範圍。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謹慎使用發酵液肥(一)


謹慎使用發酵液肥,特別是成份與功能不明確的東西,不論它們是不是您親自製做的!
近來崇尚自然的風潮讓許多朋友寧願選擇微生物發酵的液肥或有機質液體肥料,而捨去成份明確且穩定的化學肥料。
這是個人的信仰與認同問題,我們無權置喙,但我們藉本文於此,向大家分享不同的思考角度。
我們的求診客戶中,也有不少因錯誤使用微生物發酵的液肥或有機質液體肥料,因此而招致很多意外的損失。
這正好是一個顯著案例,此案為栽種作物為包心白菜,產區前作曾種植水稻,土壤有機質不足,全期病蟲害還是以黃條葉蚤與露菌病為主。
案主原配合我們的TGAP等級的B.C.S.1/20左右定植,作物生長過程一切順利,大家就等待3/25開始採收。
本案在2/10,產區局部排水不良與肥偏高處已出現因缺鈣硼所致的開放傷口,並有少數植株因此感染軟腐病,從那時起,我們也開始啟動軟腐病的防制。
無奈該案的重要決策者,在半途(2/20)做了一個管理方法上的大轉彎。案主在開始白菜結球後,為了食品安全的因素,決定停用我們開立的對症葉面肥與相關的農藥,改用液體的有機質肥料、及一些????防病蟲害酵素。
一切都來不及了!當我們知道這件事,案主早已自決施用了那些液體的有機質肥料、及????酵素。我們完全無法制止。
 
 
對症葉面肥以化學肥料為主與我們建議所用的農藥同樣背負著“有毒汙染物”的原罪。也正因此原罪而被判出局。
在我們的經驗中,對症葉面肥無土壤生態衝擊、有效減少地面肥的施用量、讓根系更生更廣、減緩草害、可強化植物健康(健康的作物甚至還有分解代謝農藥的能力)…
另依TGAP建議施用農藥,無生態汙染與人體健康風險。本案2/20全區最後一次用藥(鏈黴素、亞托敏),在過去我們的經驗中,這些產品於3/25採收時,農藥殘毒應可達N.D.水準。
案主講究食品安全的用心,我們完全同意。但若因錯誤評估而做出錯誤的決定,那就很冤枉了。
化肥農藥本無過,錯在使用者濫用的思維。同樣濫用有機肥或有機防治資材也將導致生態上的傷害。
還好該案產區的場長信任科學與我們的專業,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頂著冒犯老闆的風險,偷偷留下一畦從頭到尾都未噴施任何有機質液肥、及????酵素。該區同樣2/20最後一次用藥為鏈黴素、亞托敏與對症葉面肥。
這一畦,只佔不到全區的5%。換言之,其他95%以上的之植株於7天內,已悉數因軟腐病而陣亡。
還好,也因留有這一畦讓我們得以憑弔疫情之慘烈,與濫用有機資材的風險。我們在此也感謝老闆的慷慨,我們平時還真沒有勇氣做這種試驗。

大面積新葉尾端皺化的毛豆


 


萬丹格友來信求救,近百公頃的毛豆,在近期發生新葉尾端皺化,葉脈綠化,葉肉黃化的現象。
他們在整地時每分地施用了60公斤的過磷酸鈣,但有些區域,沒施用過磷酸鈣或施用較少者,未發生此事,因此,案主直指過磷酸鈣品質有問題,甚至因此衍生出與過磷酸鈣供應者之消費糾紛。
到了現場,我們看到土壤有機質不足、土表有鹽積、青苔著生、土壤通氣排水不佳、根系淺化、局部區域開始發生線蟲危害、葉面積大、葉片薄且光澤不足、根瘤菌感染率低。
我們的診斷是新葉缺硼。肇因於土壤品質差、肥料有效性差、土壤有機質不足、生物相單調且活性差、養分供應失衡、磷肥過量累積、氣溫驟降致日夜溫差大、根系衰弱、植株弱化。
開立處方:生力肥1000倍,7-10天乙次。但這只能短期治標,長期而言,還是要思考土壤改善策略。
現在是相對較低溫與乾燥的季節,問題不大,甚至回溫後,葉片皺化的問題也會不藥而癒,但我們可以想像,未來高溫潮濕時,案主勢必要花費高昂的代價與成本去照顧這樣條件下的作物。案主於肥料與肥料的成本應有30%以上的節約空間。
該案與過磷酸鈣品質無直接關係,但與長期施用過磷酸鈣的習慣有關。換言之,老闆的肥培策略要適當修正。
 
案主連續栽培毛豆達3年之久,且未曾測過土壤肥力,我們建議他儘快執行。建議此區域土壤pH>7.2者應以OLSEN-P方法測定,以免低估磷的影響。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土壤真菌預警網路


以前總以為土壤與植物根系空間中的菌根,與植物之間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係,單純的只是植物提供菌根所需養分,菌根藉增加比表面積以協助植物吸收養分與水分,甚至協助拮抗土棲病源菌,抵禦病害。
原來,事情沒那麼單純。在此與大家分享來自BBC NEWS新知。
這項研究也更讓我們確認以下事項。
l         生態系之精巧與縝密超乎人類所瞭解,但手巧腦拙的人類常無知不覺地破壞的這神奇的設計。
l         菌根存在於土壤與植物根系之間,恢復土壤健康並持續保護之,這些菌根系統就能自行建立。
l         能順利經營的有機農田都是奠基於生態系穩定建立後的土壤,與此文章之觀點可相互呼應佐證。
Plants can communicate the onset of an attack from aphids by making use of an underground network of fungi, researchers have found.
Instances of plant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air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which chemicals emitted by a damaged plant can be picked up by a neighbour.
But below ground, most land plants are connected by fungi called mycorrhizae.
The new study, published in Ecology Letters, demonstrates clearly that these fungi also aid in communication.
It joins an established body of literature, recently reviewed in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and in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which has suggested that the mycorrhizae can act as a kind of information network among plants.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berdeen, 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 and Rothamsted Research, all in the UK, devised a clever experiment to isol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thread-like networks.
The team concerned themselves with aphids, tiny insects that feed on and damage plants.
Many plants have a chemical armoury that they deploy when aphids attack, with chemicals that both repel the aphids and attract parasitic wasps that are aphids' natural predators.
The team grew sets of five broad bean plants, allowing three in each group to develop mycorrhizal networks, and preventing the networks' growth in the other two.
To prevent any through-the-air chemical communication, the plants were covered with bags.
As the researchers allowed single plants in the sets to be infested with aphids, they found that if the infested plant was connected to another by the mycorrhizae, the un-infested plant began to mount its chemical defence.
Some strains of wheat have been genetically modified specifically to resist the aphid threat.
Those unconnected by the networks appeared not to receive the signal of attack, and showed no chemical response.
"Mycorrhizal fungi need to get [products of photosynthesis] from the plant, and they have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plant," explained John Pickett of Rothamsted Research.
"In the past, we thought of them making nutrients available from the [roots and soil], but now we see another evolutionary role for them in which they pay the plant back by transmitting the signal efficiently," he told BBC News.
Prof Pickett expressed his "abject surprise that it was just so powerful - just such a fantastic signalling system".
The finding could be put to use in many crops that suffer aphid damage, by arranging for a particular, "sacrificial" plant to be more susceptible to aphid infestation, so that when aphids threaten, the network can provide advance notice for the rest of the crop.
"Now we've got a chance in a really robust manner of switching on the defence when it is needed - not straining the plant to do it all the time - and to reduce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of the aphids to the plants' defences)," Prof Pickett said.
 
上文大意為:
這項研究由英國Aberdeen大學、詹姆斯荷頓研究所和洛桑研究所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由英國Aberdeen大學、詹姆斯荷頓研究所和洛桑研究所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研究揭露研究發現,植物可通過真菌向與其網路相聯的其他植物傳遞蚜蟲入侵的警告信號,接收到信號的植物可發出化學信號,抵制蚜蟲並且吸引蚜蟲的天敵黃蜂。植物可通過真菌的菌根向與其網絡相聯的其他植物傳遞蚜蟲入侵的警告信號,接收到信號的植物可發出化學信號,抵制蚜蟲並且吸引蚜蟲的天敵黃蜂。
此前的研究發現,植物能通過空氣來傳達類似的警告資訊。前人研究中發現,植物能以空氣為介質來傳達類似的警告訊息。本項新研究稱,植物通過一種名叫“菌根”的真菌相互聯繫。新研究則結論,植物可透過真菌性的“菌根”取得相互聯繫。 “菌根真菌從植物那裏獲取'光合作用的產物',它們也必須為植物做點什麼。”洛桑研究所的約翰·皮克特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說。 菌根獲致來自於植物所供應的碳水化合物以維持基本生存所需,而他們提供能力所級的對應回報。
“我們過去認為菌根從根系和土壤中吸收營養素,但現在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另一個進化功能,即通過有效傳遞信號回報植物。” “我們過去認為菌根從根系和土壤中吸收營養素,但現在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另一個進化功能,即通過有效傳遞信號回報植物。”
Aberdeen大學的大衛·詹森補充道:“以往我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中並沒有考慮植物可通過這種方式互相聯繫。這對我們理解生物之間如何相互影響有著重大的啟示意義。”Aberdeen大學的大衛·約翰遜補充道:“以往我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中並沒有考慮植物可通過這種方式互相聯繫。這對我們理解生物之間如何相互影響有著重大的啟示意義。”
與此相反,未與真菌網路相連的植物在遭受攻擊後沒有發出警告信號。與此相反,未與真菌網絡相連的植物在遭受攻擊後沒有發出警告信號。 在研究過程中,這些植物還被套上了袋子,以確保它們不會通過空氣傳遞信號。在研究過程中,這些植物還被套上了袋子,以確保它們不會通過空氣傳遞信號。
皮克特稱,這個發現非常有益,如農場可以用真菌作為農作物的預警系統。皮克特稱,這個發現非常有益,如農場可以用真菌作為農作物的預警系統。 理論上,可以在農作物附近種植一株植物“捨身取義”,它一旦受到昆蟲攻擊,就會迅速通過真菌網路警告其他農作物,讓它們有時間組織防禦。理論上,可以在農作物附近種植一株哨兵植物“捨身取義”,它一旦受到昆蟲攻擊,就會迅速通過真菌網絡警告其他農作物,讓它們有時間組織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