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連水稻都長不好的惡劣地,也能絕地再生—L.V.包與鳳梨(二)


上圖摘自公共電視youtub網站影片。
如同多數的夫妻一般,大同與小卉也有意見不同的時候,特別是面對這塊土地難為的無奈時分。
小卉樂觀積極,總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例如:種一些可以較低度維護的鳳梨、玉米、香蕉。
審慎保守的大同告訴老婆:我寧願給你錢買L.V.包,也不要買鳳梨苗。
遇到更大意見衝突時,就算是寒流來的半夜,愛妻的大同寧願揹著割草機或扛著鋤頭到田裡去冷卻一下,免得瓦斯桶與番仔火引燃炫麗火花。
其實大同、小卉、瓦斯桶與番仔火在中部青農界小有名氣,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這塊土地息息相關,好友們也一同見證他們努力的成果,也開始知道這塊土地的點點滴滴。我也很榮幸能參與部分。
關於這塊土地的問題,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的黃裕銘博士與曾國珍老師有詳細說明,公共電視也為此留下影像紀錄。
我們的島 835 生命中的土土土 (2015-12-07)(1)

這一集的田間診斷範例,其中之一正是瓦斯桶與番仔火的這塊溫室土地。這塊之前連水稻都長不好的土地。
黃裕銘博士論及這園區作物生長不良處,土壤硬實、無構造、氧氣無法進入深層、甚至此致使硫酸銨還原所致的毒氣(之前施用於水稻田內的硫酸銨)
曾國珍老師論及這園區地下水位高,更加惡前述的問題。

本案關鍵在於土壤環境的不健康所致的根系傷害,進而導致作物養分與水分吸收不良,植株持續衰弱,病蟲害的頻頻發生。
這些問題,光用藥與用肥是無法根本解決。 

 (1)我們的島 835 生命中的土土土 (2015-12-07)這一集有很多的居住台灣卻享譽全世界的土壤學大師,各位格友可在影片中看到很多關於土壤所需認知的基本知識。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自己的耕作權自己救--良食生產者爭取尊嚴的第一步



假想有那麼一天,全家空著肚子、不得溫飽,手邊還有一堆債務要清還,您手上什麼都沒有(現金、汽車、房子、珠寶、骨董、股票….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塊祖先留下來卻在您手上創造不出競爭優勢的農地時,您會怎麼辦?
相信,變賣土地獲取現金應是解決燃眉之急最便宜行事之計。還是蓋個鐵皮工廠、或蓋間美麗農舍後變賣以創造再多一點點的價值?您,是個平凡的個人,您會怎麼做?
當您是被賦予執政權的領導者時,您會怎麼做?當您的政府處於緊急財政困境,手邊又還有一些未被善加利用的土地時,您會有什麼想法?姑且不論領導者的私心或清廉,其中所謂的〝未善加利用〞,會因各人的各別立場不一,而衍生出很多衝突。
所有的政權領導者,我相信不分黨派,應該都會優先選擇能快速滿足多數有影響力、有人情包袱或社會上的多數〝短見〞。
當社會輿論對農地價值認知不清,〝短見〞自然產生,大眾對農地的喪失是無感的。
當生產者自己無法創造出土地的使用價值,無法生產快樂與健康的食物時,生產者的尊嚴也日益減損。
農業不只是農產品,農產品也不只是餵養我們與牲畜的食物。農地是發展農業的基地,當農地被變更、農業因貿易談判而被犧牲,我們失去的絕對不會只是食物。
我主張,這件事不能全寄望在政府上。
我國的農業規模無法與工業式生產的農業大國匹敵,我們應發展出可讓大眾有溫暖感覺、有文化感覺、有社會貢獻、有尊嚴、有安定力量認同感受的台灣農業生產模式。
如此,農地自然會被重視,農民轉為良食生產者。這番改變,好歹也可讓農村男性青年比較容易娶到老婆。
同意嗎?我有一大堆關於這方向這些可行的點子,歡迎與我們討論。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連水稻都長不好的惡劣地,也能絕地再生--給大家的鼓舞(一)


相信大家對小卉與大同這二位優秀青農夫婦都不陌生,大家不要只看到他們台上風光,其實他們在台下的苦功紮實,現在仍在奮戰當中。
當初小卉與大同決定離開擁擠繁忙的都市工作後,期待單純又自由的生活,正如多數返鄉的青農,他們選擇務農。
最終還是讓他們物色到了民雄的這一塊土地,有美麗的農地風光,離住家不遠,周邊無汙染,地租也能負擔。二夫妻當時只看到眼前的美好事物。
大同擁有過去曾有在七股栽培露天與隧道香瓜的豐富經驗,深知銀葉粉蝨所帶來危害的可怕,因此大同與小卉也用盡積蓄加貸款,沒申請到政府的補助政策,在2012年蓋了一座溫室,期待溫室能遮風、蔽雨、擋蟲、隔病、防小偷(中文字真有趣,有那麼多字形容“隔離”。這隔離真是隔離害物?還是自絕於生態系之外?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
溫室蓋下去才讓問題完整呈現。近三分地的溫室第一作洋香瓜,完全無商品價值,最大的只有壘球大小,且畸形果與裂果比例很高,只能送親友吃。

大同與小卉感受的挫敗與傷痛超乎您我想像。痛定思痛後,他們找到之前在此地耕作的稻農老伯,老伯說:那塊土地很奇怪,種甚麼都長不好,連水稻也長不好,要多下點肥料趕一下。
最後,大同與小卉來找我去商研改善對策。
我接到此案時也很訝異,原來這是塊連水稻都會缺氧而長不好的劣地。更麻煩的是所費不貲的溫室都蓋下去了。我不能只告訴他們,適地適作,不行就換塊地之類的風涼話。
從此,展開了我、大同與小卉間的合作改善之旅,這個案例更是我的重要的學習收穫歷程。
他們還未成功,還須持續努力改善這塊劣地。我會持續與大家分享這四年來的學習收穫歷程。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當您只有錢,沒得選時,有得吃,您就別挑了! 令人堪憂的台灣糧食自給率



 
下連結這部影片值得令人深省,我們的未來是不是也打算走入此地步。有得吃就不錯了,還能要求甚麼?https://www.facebook.com/icablenews/videos/459518484240225/?pnref=story

除經濟數字?新生兒出生率?另一個我們要關切的是糧食自給率。
有些朋友說:全球經濟自由化,缺什麼就向別人買就好!確實,沒錢萬萬不行,但很多東西真不是錢能買到的。
當前人類的食物安全已無法逃避以下問題:
  •   土地衰竭致使食物營養大不如前,吃撐了卻營養不足。
  •   異常天候威脅糧食收成。
  •   土地汙染減損可用農地面積。
  •   農地生態單調化,致使病蟲草害嚴重難控。
  •   食物內的汙染更形複雜與嚴重。

台灣的食物生產過程也早面臨上述的問題,然而台灣自然資源匱乏,糧食自給率更只有34%。面對持續而來的自由經濟市場開放後之競爭衝擊,眼前的台灣農業存續更顯危殆。
農業是一保本型產業,兼具糧食生產、糧食自給與國家安全、環境保育、傳統生活文化溫度的延續、社會安定、地區物種保留等多項功能。但若只以國家各產業之GDP的數字看來,農業的重要性就會被低估,成為貿易談判的犧牲者。
當眼前的高GDP產業優勢在快速變動世界潮流中被取代後,當初因貿易談判而犧牲的農業卻已無法復甦。
您想成為影片中的香港人嗎?相信大家都不願意。但再不行動,我們就只好買單了。
在此我提出以下對策
  •   教育部:積極規劃正確的食農教育並實施之。
  •   消費者:支持可追溯來路履歷的農產品,不論是您信任的、有機或產銷履歷的產品,不再以價廉為優先考量。
  •   生產者:快快搞清楚自己的麻煩,別再浪費肥藥水電等資源,讓自己與作物成為永續生態的一環。讓農業回歸生產常態與尊嚴,讓後進更有希望。
…………………………….
還有很多想法,想聽的,以後我再寫了。

科技帶來傲慢與滅亡

照片中又是令我無奈的畫面,這是另一小農,全家的收入有大半就依賴這塊地上的收成,但希望渺茫。

農業本是高科技產業,亙古至今都是,只是太平凡與真實,大家卻都不自覺。

二次世界大戰後,殺人武器蛻變為和平用途,坦克車變曳引機,化學武器變農業藥劑,彈藥變成肥料,滿足了戰後龐大成長人口的營養需求,從此,農業成為工業式的生產,進而人類投入更多科學的研究,讓農業成為見樹不見林的科學迷思角落。

工業式的生產讓土讓貧瘠、讓生態單一化、讓蟲害失控、讓食物營養失衡,吃撐了也營養不良。這般的科技迷失,發端於傲慢,帶來了一時的方便,也正引領人類的滅亡。

或許我言重了,但至少那是“不甚美好的未來”。

事實上,農業不應只是農產品,農產品也不應只是用來餵食我們與牲畜的食物而已,農業為我們所帶來的好處,比您我想像的還要更多更廣。

我自詡為帶領農業生產夥伴了解複雜科學並應用到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翻譯人。於此,我的角色是替不能人語的土壤、作物說出它們的真正需求,讓農人聽懂。替農人把難以消化的科學研究,轉譯成為輕鬆可用的科技。現在依然樂此不疲。

台灣地小人稠,天然礦產資源匱乏,土壤貧瘠,我們真不能再像過去那般大量產農業的思維,那肯定是自掘墳墓。

近期,我體悟到農業不只是科學、更是哲學與藝術,還有更多生命的道理。而我也正把這些體悟傳播給更多的客戶與農業生產夥伴,期待成為人類面對“不美好未來”的救贖機會。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


這是一本專業又有智慧的醫生,謙虛走入農村,觀察土地、永續農業與醫療的心得筆記。
本書作者Daphne Miller, M.D.為哈佛大學醫學博士,目前身分為作家、家庭醫師、加州大學教授。
接受西方醫學教育,是個百分之百的科學家,米勒醫師看透科學對世界的傲慢與粗暴,與其所致的土壤衰竭、食物劣化,與人身病痛的源起。
現代的高科技,產生了見樹不見林的迷思,農業不該只是農產品,農產品也不該只是食物而已,這本書告訴您完整看待天地人的密切關係。
這本書適合於農夫、農學院師生、想改變台灣頹勢的政治領導人、及所有關心健康的人用心閱讀。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在此與大家分享。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改善土壤的玉米 意外的甜美收穫


 
 
 

 

二崙的唯成,是返鄉回家的青農,當初為了賺點零用錢貼補家用,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在自家蔥田加班。因為是菜鳥,聽得下我的建議,他的蔥園肥料與農藥用的少,但品質與產量卻超過老鳥的水準。

關於他的蔥田,有一點我很不滿意,我覺得雖然土層深厚但因嚴重缺乏有機質而顯得沒有結構,如果土壤有機質能再提升一些,他的蔥一定會更好。

就在這樣的概念下,我建議他去種一批玉米,有收成也好,沒收成也好,反正重點在於藉玉米根系來改善土壤條件,我建議他去種飼料玉米就好了。

每想到這位有志氣的菜鳥,心想要種就種最好吃的。唯成買了市場上最夯的白龍王。品種我不懂,聽說就是大家去北海道吃到的那種甜玉米。

好名貴的種子,一磅(454G)居然要價NTD$1200,而一磅種子只能種植於0.05公頃,種一分地光是種子前就要NTD$2400

他種了三分地。我說,您不怕風險太高嗎?他說,還好,應沒問題,只要肥料下少一些就好了。

唯成確實已抓到種田的精要與現在農人的盲點,而眼神中還是帶著賭它一把、小賺一筆的期待。

栽培白龍王的辛苦過程雖然大家沒看到,而玉米現在成熟了,大家還是吃得到。當初只是被定義為土壤改造用途的輪作副產品,居然比他的蔥還紅,嘗鮮過朋友的都立即回電問他還有沒有?


減肥擂台賽 顛覆慣有認知


 看過國順的逆轉勝後(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366690651 ),我們也來分享溪湖的彬哥的戰果。以下是他十月種下,打算用為明年蔥種的粉蔥,雖未經颱風也經過這段時間內的高低溫考驗。

這片一分半(0.15ha)的粉蔥從十月初定植整地起到種下迄今只用了兩次肥,一次為尿素20KG,另一次為台肥4340KG地面肥成本約750。另搭配對症葉面肥,成本約2000。期間依TGAP原則保護(只輪替施用畢芬寧、因滅汀、鋅錳乃浦、銅右滅達樂之類老藥頭)全區每次成本在500-800元,共施藥保護三次,成本約2000元。該園區的蔥因根系健康,往下深紮,灌溉水與電力耗費亦可省下一些金額。上述肥水藥總成本為4750元。

大家不要只看到美美的蔥葉,其中畦溝、畦面、土壤外觀才是我們更要注意到細節。因這些細節,正是成就這片蔥園榮景的重要指標。

以下為不遠鄰田同期蔥的比較。雖然用肥用藥狀況不詳,但我可以確定鄰田的主人有著人定勝天的霸氣、充裕的資源與果決的行動力,但觀念與技巧則有待許多改進空間。所以,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下,鄰田同期的蔥,長的與彬哥的蔥大不相同。

以上紀錄可供為所有有心減肥減藥節費的格友依循參考。合理化施肥與安全用藥不是不可行,重點在於有無尊重土地的負荷能力與作物的需求。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浪子回頭的蔥(三) 37:1的肉搏戰,成功逆轉勝




 
以下連結為相關影像紀錄。
https://youtu.be/M7ulmJSYvLw  國順逆轉勝心得
https://youtu.be/Jit8AGQTH1M  蔥的求生企圖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國順(註一)在電話中高興地說:陳大哥,蔥賣出去了,下周來讓我招待一頓吧!
雖是預料中的事,我還是強烈感受到他的熱情與喜悅,也更為他感到高興。
這片蔥園,因之前受到限制因素(土壤硬實、水分管理不良、過量施肥、養分失衡….)而嚴重生長不良,甚至持續死亡,因一直無法順利達成採收標準而整整在田區內待了270天,所以近期開始大開花,口感略老了一些,否則,這片蔥應可賣到更好的價格。
國順的蔥田不是有機驗證田區,因此我以TGAP規範來執行保護措施,成效確實良好並把垃圾轉變黃金,完全符合國家安全規範。上一次執行保護措施直到採收日也將近30天未施藥。我未送驗,但我相信即使送驗也會有很好的成績。
以下為國順自2015/04/01種下這批蔥起到2015/12/20所花費的成本概算,全區面積約3(0.3Ha)地。


基於國順的個人隱私,請恕我不能告知大家他這片蔥賣了多少錢。但我們可以確認一件事,這片蔥本來是要被耕除的,我在2015/11/11要求他暫留下這些蔥,給我二周來挽救一下。
當時若耕除了,代表國順從2015/04/01所花費的105,000元都成為空氣。還好他沒放棄,聽下我的建議,只用2,800元的投資來挽回105,000元的損失。
回想這過程所發生的事,我了解其實國順也不喜歡噴藥下肥。肇因於消費者對產品外觀品相的高度需求,加上為了家人的溫飽,他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噴藥下肥。
您會是那一種消費者?有福氣讀到這篇文章的您,請您思考一下您未來的選擇會是如何。
請合理的面對您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大家應試著去了解以下觀點。
1.農藥殘毒安全是需付出合理代價。

2.很多主流市場的品相需求(高海拔、大、甜、美...等)緣源於通路商與消費者的錯誤認知。
3.大家需支持有心的小農。
4.適當的農藥與化肥,才會讓我們遠離農藥與化肥的威脅。
 

國順非常高興,並不吝露臉與大家分享他的逆轉勝心得,他也希望有更多的農友能靜下心來頃聽土地與作物的需求,有機會成就各自田事障礙的逆轉勝故事。


(註一)阿洪真名為國順。請恕我之前我阿洪的化名來撰文。這次國順同意露臉告訴大家關於他的真實故事,我當然要寫出他的真名。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推薦二本超圖解的懶人包好書


農業是高科技產業,其中的科技支持需求度更甚於電子產業、高精密製造業、LED植物工廠,,,等產業,而農業卻也很生活化,且入門門檻低,大家反而輕薄視之。
狗吠火車的怨言,還是要與大家重溫一下。農業長期被不平等對待肇因於大家不認識農業的本質,現代人已開始承受輕薄看待農業的惡果。
早在10年前,我已在田間見識到不能人語的野生兔、鳥、鼠挑選舒適生活環境與選擇性取食營養完整作物趨勢( 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302959349 )
但行動力強、控制欲旺盛,智慧不足的人類還是那麼笨。為了追逐表面看來更好更方便的生活,追求吃不到的GDP,搞得土壤、水源、空氣、海洋的不可逆汙染持續發生。
我們眼前看到的生態系毀損,只是一小部分的,還有很多看不到的毀損正持續進中,而未來的毀損會有複雜的交感效應,將持續倍增湧現眼前。
好好作好農業可一併解決上述所有的事,但我相信,聽得懂的人應該是非常非常少。我們努力寫這個部落格,也是期待大家能更容易了解我們的土地、實務與健康。
小弟在此給大家一個救贖的契機,分享訊息,幫助您了解農業的重要。
欣聞晨星出版社最近出版二本好書-超圖解堆肥、綠肥的基礎知識與實用製作法超圖解土壤、肥料的基礎知識與實用製作法
二本書原著均是日本的後藤逸男先生,由張華英先生翻譯成繁體中文版,並經中興大學楊秋忠博士的專業審定。
這二本書,都有一致的特性,均把很複雜的農業科學,用很簡單的文字圖表與可愛的插圖來說明。雖然來自日本,但科學邏輯放諸四海皆同。從土壤與肥料開始談起,您可以從中看到生態系經營重要性,從陽台的花盆栽種者、樓頂種菜人、專業的農業生產者、農學院的師生、到農藥肥料販賣業者….等,都可從中斬獲良多。
我是認真的,台灣地小人稠、資源匱乏,照顧好生態是首要之急。從農業好好做起,確實可兼顧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健康生活的目標。
晨星出版社應會持續出版關於農業的科普叢書出,建議大家持續關照,並火速購入上述二本好書。
大家熱烈來電詢問何處可買?就上網路書店下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