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文旦災後急救


收成在即的文旦遭遇蘇迪勒颱風來襲,全台柚農蒙受嚴重損失。
事實已發生,建議立即執行以下補救措施以減少未來損失。
大家須確認一原則。葉片為工廠,有好的工廠才有好產品,工廠不足,或效率不彰,產品會受影響。產品指本季的品質與產量,另包含來年的花果與樹勢。
所以此次補救措施也關係到明年收成。
一、優先排除積水,並趁此次風雨確認何處為排水不良位置。
二、撿拾落果,但須分類,成熟度高、果皮細緻、無損害者留下。餘棄果則集中棄置或發酵後製未來的發酵澆灌液。
三、保留下之落果擦淨,以生力肥500X+鈣寶貝1500X稀釋液快速水浴,取出以風扇強制風乾。應大有可為。
四、樹上葉片受傷者以嘉賜銅消毒保護,地面可以氫氧化銅或三元硫酸銅消毒。
五、至於尚留於樹上的果實,受損果優先摘除,果實熟度夠先摘下,另需摘除超出葉片負荷的果實,只留下尚未完全成熟者。
六、葉片受風殘害嚴重者,則需於熟度合理下儘早採果。
七、採後設法抽出作物新葉片。地面施以尿素,一株約400-600公克。一次即可。
八、採後設法抽出作物新葉片。葉面肥以神補二1000x+鈣寶3000x+神補一1000x,一月二次為基礎。視況增加頻度。
九、樹上仍有掛果者,葉面肥以神補二2000x+鈣寶3000x+神補一1000x,一週一次,以延長葉片壽命。
十、  今年文旦價高,注意防盜。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澤哥的韭菜


 
 
 

澤哥是個“專業”韭菜栽培農,所謂“專業”是指以此為職業,以此為唯一經濟收入的工作。
但以專業解決田中障礙的角度看來,他的專業仍有待提升與改造。
三個星期前,透過友人向我們團隊求救,他的韭菜持續發生葉片黃化,一直萎靡不振。
那天,他眉頭深鎖,我們也聽說去年他為了韭菜賠了很大一筆錢。
這是一片在彰化地區的田地,是澤哥承租的土地。因當地傳說這是一塊不會讓人賺錢的土地,所有投資都很難回收,地租也因此而持續下滑,每年總是有新的承租者看在異常低廉的地租而前來承租,也總是抱著遺憾而放棄。
我們去診時,案主可提供之用肥用藥資訊非常不完整,遑論之前輪替而來的承租者,速測土壤後發現因不明原因導致該田區土壤高達pH9以上,加以土壤有機質不足。光這先原因就足以告訴我們為什麼所有肥料之有效性極差,歷年來所有種植於上的作物都是生長不良,每批次作物的產量與品質總是令人非常不滿。
很遺憾地,歷年來的承租者都沒發現這些問題,或者都不得正解,就是持續地下肥下藥投錢。
找到原因,我們要求他全面停止地面施肥、合理節制灌溉水量(我們還幫澤哥排定灌溉計畫)、對症葉面施肥、依法規正確對症給藥。
三周後的今天,我們與澤哥重逢於他的韭菜園,他有說有笑了。
以下,大家就看圖看故事吧。請大家思考該怎麼預防可怕的“人害”。
 
 
 


以下為執行改善方案三周後的狀況。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農藥不可怕,不認識農藥才可怕(二)



當我們身體有病痛,到醫院看醫生,醫生可能會讓病人吃藥或注射藥物,已達病情控制的目的。同樣地,當作物遭受病蟲害侵擾時,也可能藉適當施用農藥來管控病蟲害侵擾,幫作物度過難關,減少損失。
許多被定義為“毒”與“藥”的東西,其實一直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其中包含農藥。“毒”與“藥”其實只是一線之隔,那條線即是您所使用的劑量。
隨著科技知識的累積,人類對農藥的認識也越來越多,開始更深入地評估各種問世農藥的有效方法、有效劑量、致死毒性、水生動物毒性、致畸胎性、致腫瘤性、蜜蜂毒性、環境中的分解與累積、人體內的分解狀況。
被定義為極劇毒性農藥、致腫瘤性、抗分解、致畸胎性質的農藥也都逐一被擺入禁藥之列。
有了前述研究基礎,衛福部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訂有農藥殘留標準,其殘留標準是參酌國內外研究、考量一般常態生活下國人對特定食物的攝食量、及其殘留量的影響而訂下各種農藥在各種食物上的殘留容許量。
動物植物防疫檢疫局依農藥管理法之權責,綜觀上述的資料訂定各種農藥的使用方法,其中包含各種農藥的單位面積施用量、稀釋倍數、防治對象、保護對象、安全採收期(圖四)
換言之,安全合法使用農藥對我們健康的危害風險是經過評估與研究的,這些評估與研究可視為人類使用農藥時應有的合理作為。

有了正確的用藥資訊與依據,農藥不應被武斷地解釋成毒藥。農藥本無罪,錯在錯誤使用的思維。
我們無法因少數人酒醉駕車肇事,就嚴禁大家開車上路。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因少數無知或蓄意的農藥錯誤使用思維,就全盤否認農藥的存在意義。
發電為我們帶來生活上的方便,但也帶來了核能的爭議、霧霾與河川生態系改變的問題。
石油是驅動我們生活重要能源,但也帶來很多污染與傷害。
我們一時無法找到關於石油與能源的完美替代方案,我們還是得學著合理地使用資源,將負面衝擊降至最低。
同樣地,人口持續成長,作物保護的需求也持續存在,農藥仍無法立即脫離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應正確認識他們,免得衍生不必要的困擾與擔憂。
近期的茶飲中農藥殘留超出標準規範事件,可呼應上述觀點。
4/23 五十嵐的「四季春」驗出殘留芬普尼0.003ppm。意即是一公斤茶乾有0.000003公克,相當一標準游泳池(25M*50M*1.7M)投入約6克的芬普尼。
芬普尼為合法核准使用於水稻、玉米、包葉菜類、芒果等作物,確實不得使用於茶葉。
出事後某名醫火速於媒體發表芬普尼抗分解、致甲狀腺癌、生殖系統相關癌症、中樞神經毒性、肝腎負擔等驚人論述。
事實上,芬普尼於水體環境可光解,其半衰期為0.33天,大鼠的口服急毒性LD50 92mg/kg。假設有一隻像人一樣大的大老鼠,體重60公斤, 換算下來要吃下那批四季春茶乾1,840,000公斤才有50% 機會致死。注意,是吃下茶葉,不是泡成茶湯。
大家對農藥的恐懼與眼見為憑的期待,讓國人非常期待交易時能看到農藥殘毒檢驗報告,而且檢驗報告最好能出現N.D.字眼。
N.D.Non Detected(未檢出)的縮寫,從英文字義上看來,這是一個過去被動完成式的句子,完整原句應該說成“依特定的成分提取方法與儀器來測定某樣品時,並未檢測到特定目標的化學成分。”
如果儀器不能辨識某特定的化學物質時,或成分提取方法破壞特定目標化學成分到無法辨識時,這個N.D.並不見得真的代表樣品中沒有任何特定的農藥成分。
N.D.只能代表依特定的成分提取方法與儀器來測定某樣品時,並未檢測到特定目標的化學成分,前提是檢測項目落於儀器所能辨識的特定化學物質群範圍內,且成分提取方法未破壞特定目標化學成分到無法辨識時或即使其中含有某農藥成分但其含量已低於儀器所能判讀的偵測極限。
簡而言之,不要太吹捧與強求生產者去達成N.D.,現代科學昌明,儀器發達,即使完全不用藥,欲達成N.D.也會越來越難。
當大家迷信那張N.D.的報告,生產者只好設法去阻隔各種可能的汙染,例如最常見的就是耗費可觀資本去設置溫室,我們確實在田間看到許多良田,被整地移平,蓋了一間又一間在視覺上與生態上都顯突兀的溫室,只為滿足消費者不理智追求的N.D. (圖五)

這些溫室也成就了不少沙漠化的土壤,對環境造成了很多嚴重的傷害(圖六七)

以科學邏輯視之,沒人敢保證,出具N.D.的報告,就代表產品真的沒有問題。
上述所言內容絕不是為農藥濫用尋找藉口,而是期待與大家分享看待農藥的理智觀點。
建議大家以開放且不偏頗的態度去正視農藥的問題,這才有望啟動許多良性循環,讓台灣的農業走向世界前端,食物中的農藥殘毒也才有望越來越少。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消費者普遍對化學肥料的認知上,這些都是導致台灣農業發展無法進入常軌的重要因素,下次再談。

農藥不可怕,不認識農藥才可怕(一)



正確的觀念可幫我們拯救台灣農業與食品安全,我們就先從常讓大家聞之色變並誤會的農藥談起。
因應作物病蟲草害管控的需求,農藥(農藥管理法中將殺菌劑、殺蟲劑、殺草劑、殺鼠劑、生長調節劑納為農藥範疇)因運而生並成為幫助人類栽種作物時,提升產量與品質的重要工具。
事實上,消費者對於農藥的接觸或攝入量,遠不如噴藥農人對於農藥農藥的接觸或攝入量。農藥價格不斐,且田間噴藥是一件辛苦又危險的事,農人確實有許多為了謀生而不得已的苦衷(圖一)
農藥罐上的紅黃藍綠色毒性分類,經國內外相關單位縝密試驗評估,農藥被評估時的型態與農友手上拿到的藥品一致,消費者碰觸到農藥的成分都是經過稀釋或部分分解。因此,農藥罐上紅黃藍綠色毒性分類標示適用以警告農藥使用者,不適用於農產品消費者(圖二)

畢竟很多時候,農藥是被直接噴灑於作物的可食用部位之上,或是可能藉作物的根部吸收而進入我們的食物之內,因此,對農藥的擔憂與恐懼,肯定是大家隨時關注的議題。
相信大家恐懼與擔憂應該還是無意間吃下的農藥到底會不會產生甚麼有毒害的效應。
關於毒,該如何定義呢?
中世紀醫學家帕拉賽爾蘇斯 Paracelse說:「劑量的多寡,決定你吃下去的是毒藥還是解藥。」
倫敦國王學院生化毒物學教授John Timbrell說:「被攝取或被有機體吸收後,會造成死亡或傷害的一種物質─尤指那種即使微量也會快速造成死亡的物質。」
水有毒嗎?喝太多水,多到腎臟來不及排出,造成低血鈉,即稱“水中毒”,會出現大舌頭症狀、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可是我們天天要喝水。
蔗糖有毒嗎?蔗糖肯定是很好的殺菌劑,可幫我們保存蜜餞、醃梅子。
食鹽有毒嗎?食鹽也是很好的殺菌劑,可幫我們保存臘肉、鹹魚、鹹蛋。
但誰家廚房與餐桌上沒有食鹽與蔗糖?您,是不是該重新檢視一下您對“毒”的認知?
因人類期待食物能味美鮮甜、細緻順口,作物被選育成細皮嫩肉、營養多汁的嬌貴肥美模樣。人類並習慣將這些嬌貴的作物以高密度、單一品種的方式群聚栽種於特定區域內,然而這也為日後病蟲害持續發生且難以管控的窘境埋下了種子(圖三)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


 
最近輿論充斥許多令人不愉快的心情,相信大家都苦悶想找些快樂,我與大家分享找快樂的心得。這是本修身勵志的書,也可說是一本教行銷的書,也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生物學的書。書中絕大多數的論述都不是作者Paul Bloom的空談,並有準確地引用依據,光看書名(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就是足夠嚇人的棒喝。
它讓我看到自己花錢時的愚蠢、讓我看到市場上成功行銷的理由、也讓我了解自己產品行銷的關卡,與人際溝通的鴻溝。
服務田間,我常看見我們的多數小農朋友們還在追求不合理的“量”的生產;甚至只埋首於“沒有獨特性”的獨特性;以及那些與本質對應不上的華麗文創。
無庸置疑,台灣的農業無法以資源充沛土地寬廣的大國經營方式思考,應向小而巧小而精的北海道看齊。
在此與各位辛苦的糧食生產朋友們分享這本書,期待讓大家推廣產品時有更廣多的角度與更多的想法。
生活苦悶的朋友,我相信書中也會有您要的答案。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老闆!一斤手機多少錢?



淡海的Stiev 分享了渡船頭碼頭隱身在霧霾內的照片。而最近這難纏的霧霾,也剝奪了我晨跑的樂趣,令人沮喪。
除了感嘆各國政府沉迷於GDP的追逐戰,不管永續經營,也令我想起兒子剛學數學時問我的問題。
阿爸!一斤手機多少錢?那時,我告訴他,手機沒人用“斤”去計算,應是一支手機多少錢。
一斤手機多少錢?我也沒算過,依一支手機200克,台幣一萬五千元概計之,一斤新款手機至少應該在台幣五萬元以上。
但當它被您丟棄在資源回收桶時,它就一文不值了。
全球經濟的轉動,多數是忙碌的騙局,在騙局中,我們被說服成需要不多,但慾望很多的地球害蟲。
許多耗費地球資源而生產,但卻是超出市場需求量的商品,從被製造完成到棄置腐朽都還無人問津。
除非您不在地球上了,這些事,我們都有責任,也深受其害。
從某些角度看來,台灣是個好地方,我們擁有許多其他有“名稱”的國家所沒有的優點與特色。
發展農業,可以讓我們成為有尊嚴的國家,有高度成長GDP與永續經營的潛力。
我所說的“農業”不是大面積量產的“工業式農業”。我們可以日本北海道為借鏡,發展小而巧、小而美的農業型態,兼具自給自足、觀光、永續發展的功能,並可對外輸出相關整合管理技術。
因天然資源匱乏,我們更應走在世界之前,告訴大家,農業的GDP才是可以吃的。
現在,一斤米多少錢?、一斤青菜多少錢?、一斤番茄多少錢?去市場逛逛就知道了。
當我們無法於土地上生產食物時,您認為,一斤米多少錢?、一斤青菜多少錢?、一斤番茄多少錢?
到那時,一斤手機多少錢?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東山北馬瓜農的未來(四)

  

承前文所述(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303413852  ),晚上我們召集村民,把我們在白天田區的發現與大家分享。
記得,白天有位瓜農見我們巡視田區,當面告訴我們:您們這些理論派的學者,說的都沒用,什麼摩XX大學的XX老師、XX單位的XX博士,還不都失敗不敢來了。
您們這些小毛頭,回家去吧!
感謝他的誠實與直接,我們雖感受到很大壓力,但還是耐心告訴他,我們是用整合管理的方法,這是最古老也是最先進的土壤植物醫學。已經有很多田間經驗證實這些方法具體可行。
當初聽到是毒素病,我們如臨大敵,我們認為大面積的毒素病很難藉以某種方法或藥品來有效控制,因此我們邀請當前在台灣推廣整合管理相當成功的  楊秀珠博士,楊博士也是古道熱腸地拋下手下工作,立即前來指導。
楊博士也耐心地為農友們解答許多難題,我們也在旁邊聽聞與學習。那晚,來了25位的瓜農與3位對這件事很關心的瓜農家屬,包括早上趕我們這些小毛頭回家的那位瓜農老伯。
令我們非常動容的是這些這些長輩,絕大多數是70-80歲的長輩,他們就一起在露天的庭院下看完我們連續2.5小時的露天簡報,寒風刺骨,氣溫大概只有16-18℃,居然沒有人提早回家,席間還提出不少問題。
我們也不想說那麼久,但從土壤說起,要用大家聽得懂的方式來介紹植物營養、病蟲害、品牌經營、整合管理思維,真的需要慢慢說起。
還好,台灣還是有很多有心求上進的好農民。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東山北馬瓜農的未來(三)

 
承前文所述(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303355715  ),我們在田間調查時,瓜農朋友們抱怨,此地有個水尾的魔咒,幾乎每一片瓜田的水頭與水尾的瓜長的生長狀況完全不同,水頭總是長的相對較好,水尾永遠長不好,植株衰弱且病蟲害一堆。
水頭是田地入水口,而水尾是田地出水口。
我們也好奇這水尾魔咒的成因,了解了當地放水肥的習慣,我們假設這與土壤電導度有關。
放水肥與大家體力、工時侷限有關,大家習慣把化肥袋割開,置於溝渠入水口,任水流把肥料帶入全區。
我們採水頭水尾的土壤,簡易地測量了土壤的電導度與pH,很有趣的是水尾電導度拉高、pH下降。我們發現水尾魔咒,與過量施肥、土壤有機質不足、施肥不均有關。
令人訝異的是,多數瓜圃土壤中的灰斑層與鏽斑層居然出現在土表下12-15公分處。

 
 
 
幾乎每片瓜田中,到處均可看到了過量施肥的痕跡,滿溝的青苔、抽苔卻死綠的蘿蔔、二期稻收割後的稻田卻滿是肥美死綠的雜草。
農友分享了之前南改場的土壤分析報告也印證了這個角度。
在挖土診斷時,我們也發現去年種瓜整地前二期稻作的稻梗、稻頭居然還好好地埋在土壤裏,看樣子,我們又找到影響瓜苗根系健康的另一重大風險因子。
我們認為,光是土壤與田中就存在一大堆限制瓜苗健康生長的不利因素,瓜苗很難安然度過營養生長期,更難順利進入生殖生長期。當地的病毒病並不是最重要的致死病害。
我們也在當地見到很多,未受隧道棚完全保護的植株,即使葉片上有粉蝨,但未見病毒病發生症狀。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東山北馬瓜農的未來(二)


承前文所述(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 ),我們依承諾來到了東山的香瓜產區。
除了看到一望無際的隧道棚,也注意到田區中的耕作者,最年輕的應該也有45歲以上,絕大多數都是70-80歲的長輩。
剛下車就給我們震撼教育。我們看到一輛救護車呼嘯而過,接著往前走又看到一輛變形的鐵牛車,聽說有一位八十幾歲的老伯因駕駛搬運車翻車受傷而送醫急救。
我們心懷疑惑,怎會有八十幾歲的鐵牛車駕駛?走著走著又看到另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奶奶,杵著拐杖下田巡視。
我心裡想著那天我們八十歲時,還能下田幫農友診斷嗎?
除了感佩他們的勇氣,也為他們的辛勞感到不捨。

田間逛了一圈,仔細查看許多被定義為病毒感染而被拔除的“瘋欉”,這些植株確實生長進度緩慢,且老、新葉畸形黃化,主根系萎縮,鬚根系褐化,輕輕鬆鬆就可連根拔起,但根系卻也未見任何可疑病徵或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