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義診 albert7452@gmail.com
關於作物生長過程為一是非黑白的科學事件,所有結果都有導因。錯誤的資訊將誤導改善對策,未對症處理等同於浪費時間與資源。 為了讓更多有心的農友能體認農業操作中,依據科學的重要性,及全營養作物的美味,我們提供免費的線上或田間義診。程序上為先行於網路上討論與診斷,後續始為視狀況田間到診。 我們沒有國家的豐富資源與優渥薪酬,而且資源嚴重匱乏,因此,我們保有是否能實際田間到診的免責權利。田間義務到診也將視我們的行程而排定。
請記得給我們足夠的資訊,諸如品種、土壤或介質、所在鄉鎮、栽種時間、遠近微觀照片、病症、用肥量、用肥方法、肥料種類(N-P2O5-K2O)…等將更有助益於狀況的掌握。太過於簡要的大範圍問題恕不回應,非誠勿進。 我們竭誠歡迎您的光臨與指教。有案例就留到上述e-mail吧。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除了補助,政府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之前,確實曾聽聞三星高接梨因寒流災損政府補助的消息。那時,並沒特別注意,這應該與今年的寒流並沒讓我很有“寒流”的感受,所以,這消息從我腦海閃過去,並未特別注意。(  https://goo.gl/gQ5mbi 左列連結為2019212NOW news新聞連結)

今天到三星鄉拜訪好友的高接梨園,看看大家的花開著果的狀況。我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眼見所及的梨園確實都很不理想,著果不良、葉片黃化、葉片畸形、葉片孱弱無力、黑星病嚴重發生、梨木蝨囂張肆虐,大家受害輕重不一,但都不是很順利。
新聞文字論及“縣府農業處昨天會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蘭陽分場及農糧署東區分署組成勘災小組進行現地勘查作業,經判定結果確為低溫造成花苞未萌發,只抽葉芽而無花芽,花朵開花異常,果實停滯生長等情形,平均受損率約達五成,尤以黃金梨為甚,約達70-80%。”




總結就是天災不可避免,大家運氣不好,政府發給補助,幫大家度過難關。

今天實際下田看看挖挖後,我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查閱近期每日的最低溫資料,新聞內所言的寒流影響程度我實在無以評估。但從中央氣象局的資料看來,我可以確認10712月與1081月三星地區的溫度及雨量占於歷史資料的相對高百分位狀態(1951年計起)

 

在實際田間,我見到許多相對葉齡較大的(30天的葉齡)葉片特別高比率有葉緣黃褐到焦枯狀態,多片園區在那個葉齡階段的葉片都有問題,過了那個時間點的葉片相對問題就比較減緩。

 

葉緣黃褐到焦枯且葉齡較大的都算是本季的頂芽,頂芽受傷後,下方的側芽繼之冒頭竄高,這也是歷年來少見的狀況。

 


有趣的是,多處比較後,我發現地上排水不良層位置較深者,地面基肥施用較少者,相對受害程度較低。這肯定與高低溫無任何相關。

綜上總總,我作了以下推論,淺化的根系,加上土壤因雨而水飽和,根圈遭遇缺氧逆境(甚至有硫化氫的氣味),甚至又有肥料大量溶出的電導度逆境傷害,續又面臨雨後高溫所致大量蒸散,水分入不敷出,終致新芽受傷、萌動受阻、也影響了花苞的授粉。

 
以下為相對受害較少的園區梨穗嫁接日:1071218~1080106  豐水  /1080108~1080126 黃金

其梨穗開花日為: 豐水1080113/黃金1080203

以下為該園區田間狀況。

 

天災與異常天氣已是無可避免,政府除了可以發放救助金協助農友度過難關外,敝人認為政府還可以給予農友更多專業的協助,透過實際案例分析,讓農友了解傷害的發生原委,並宣導合宜對策以供參考。
 
換言之,提高“可盡其在我”的比重,降低“無法盡其在我”的比例是不錯的考量角度。

什麼是“可盡其在我”的事?精準施肥、土壤逆境排除、土壤結構促進、樹勢永續經營….等。這是最根本,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功課。

 

這樣除了可提升農民的專業知能,也可讓大家更了解農業的科學本質,也能提升農友的尊嚴。

 

另,中央氣象局對寒流定義如後:  https://goo.gl/TXf8Jb

目前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預報作業上採用之寒流定義是以臺北市之日最低溫作為天氣系統的認定。臺北市日低溫低於14°C以下且高於12°C時,影響之天氣系統稱為「大陸冷氣團」;臺北市日低溫度低於12°C以下且高於10°C時,影響之天氣系統稱為「強烈大陸冷氣團」;而臺北市日低溫低於10°C以下時,影響之天氣系統視為達到「寒流」等級。寒流幾乎全集中在12月至3月,且以1月發生寒流之比例最高,僅有非常少數的個案發生在4月,統計期間內並無11月份發生的寒流。就氣候平均(1981-2010)而言,冬季寒流影響臺灣日數平均為6.5天,近20年寒流日數明顯偏少。

依上定義,三星的低溫對應台北市的低溫,應稱不上寒流。

IPM是什麼?








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之縮寫。在過去時代,農人認為害物(pest)是必須消滅的,農人一定要和它拼命到底。

隨著現代人對生態與自然瞭解更多,面對害物,通常是改以管理概念處理。

簡言之,IPM雖然也是窮究人類所有可行的手段來讓害物混不下去,但多了兼顧經濟與環境永續的角度。在施行上比過去年代更聰明,更有智慧,更懂得借力使力,以夷制夷(雖說我一直以為人類才是蠻夷之物種)


IPM有執行次第。先對可能害物執行預防、接著是監控、最後才是干預


我舉多種作物常見葉螨來說明。葉螨好發在氣候乾燥、溫暖季節。若所在種作物在過去有葉螨危害紀錄,您就要有自知之明,那個季節?那個位置?最容易先出現乾燥、溫暖的微氣候,優先在哪個位置進行調查與監控,並特別要設法讓那個地方的作物強壯一些(角質層厚些、蠟質層厚些、胺基酸累積少些、次生防禦物質多一些、葉表細纖毛正常一些….)。這些可視為預防作為。


土壤、肥料、給水方式可在預放作為上發揮“可盡其在我”的大比例權重,很可惜的是這部分常被忽略。


後續,持續監控害物來犯與對應天敵往來狀況,若真的害物持續坐大,天敵系統失效,或評估可能危及經濟收益,人類再出手干預。


其實在監控的同時,物理性與生物性的干預可能也同時已被施展,例如調整微氣候讓局部空氣略潮濕屬於物理干涉;大家喜歡噴那些黏黏濕濕的發酵液也可限制葉螨的活動,也算物理干涉。但又濕與又黏的水與養分會不會引發其他微生物病害,這又是需要另當注意的事。


減少非必要施藥,並經營天敵生存空間可算是生物性干涉,也算預防。當所有手段用盡,還是不見控制的效果,化學性干預採才有可能被採用。而且用藥要考慮標靶觀點,儘量不要得傷及無辜。過去常見的氨基甲酸鹽、合成除蟲菊精、有機磷劑都可歸為通殺藥物。


IPM這不是天方夜譚,國外許多GAP(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早已放入指導原則,台灣這方面還需要加油。我也常以IPM與之前所論健康四+1(https://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86711512 )原則處理過許多客戶困難的害物,特別是病害與蟲害。


最近大家令緊張的秋行軍蟲,也可藉之管控。


IPM與健康四+1的成功,有賴許多基礎知識堆疊、及良好態度的建立。這類農人雖然有越來越多,但需要很多專業人力陪伴,否則容易歧路亡羊。


綜上也可知道,農民不再是不念書就可以從事的行業,農民生產的不只是人類的飼料,農民生產的食物與我們健康有密切關係,農民也應該是環境守護者,農業肯定是高科技產業。


大家認同這些觀點,並化為行動,我們才能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