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試吃推廣活動001-漢龍製茶廠 全營養冬片茶採收了

 很不幸地,寒流持續搗蛋,我們評估,再拖下去,冬片茶產量應該不會再增加了,甚至還會影響春茶進度,所以不等了。
今日(1/20)早上開採,日光萎凋時太陽還好有賞臉來幫忙,但氣溫還是偏低,這泡產量不豐的冬片茶肯定會耗去我們很多時間與體力。
還好茶菁品質還不錯,期待明天最後結果了。
毛茶製成後,我們會輕焙火,儘快把茶樣寄出給索樣的格友,敬請大家繼續期待,並感謝大家的耐心與支持。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莊股長的棗子


屏東縣的里港鄉農會是與我們配合土壤作物醫生業務許久的單位,所以推廣股股長莊龍雄先生當然與我們相當熟識。
幾年前,他家中養有一大池的泰國蝦(約5分地,由莊夫人當家主持),因不養蝦了,轉成旱田,栽種印度棗。
印度棗雖沒有養殖工作的高風險,但硬是要把棗子種的好吃也不是很容易,莊股長雖身任推廣股長,但之前自家園區出品的棗子常讓他覺得不好意思,總是讓人無法與推廣股長的專業形象完整相連結。
因業務往來而結識,團隊有機會接觸到他的問題,因此我們也開始著手改善他園子裡的問題。
養蝦池原是一下窪地形,且有一夯實層以阻礙排水,莊股長改成旱田時先把池底表層土壤移到旁邊(他認為那是沃土),並不忘打破夯實層,客入田土並填回當初移到旁邊的池底表層土。這完整看似專業的過程,但池底表層土害他們夫婦吃足了整整3年的苦頭。
莊股長雖完美地調整了園區土壤的物理性質,但其化學性質卻沒被注意到。原來是養殖池在養蝦的過程會使用大量石灰,這些石灰是持續危害莊股長之前棗子品質的兇手。
我們接觸這個案例時,採土分析後嚇一跳,其土壤為石礫與砂壤土之混合物,但pH高達7.8,交換性鈣高達4500ppm(那是種棗子後3年的資料,我們可以想像之前可能更高),那樣的條件下,除了氮素外,幾乎所有肥料都是白下的,棗子品質肯定很不理想,且不良率很高 (高pH對養分的有效性詳見http://tw.myblog.yahoo.com/albert7452/article?mid=78&next=76&l=f&fid=15)。
農友耕作過程最怕找不出問題,只要找出究竟問題就好辦了。我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一定可以找出問題,只怕信心與配合度不足。還好莊股長當初願意配合我們的專業建議來持續進行改善。
我們建議他省去不必要的高貴肥料,使用持續少量多次地使用化肥,並於其中間隙種植可補充土壤有機質的作物,諸如太陽麻、玉米、田菁:而在關鍵時期,適當地於葉片補充對症葉面肥。這些改善計畫已進行了三年且持續進行改善中。

近來這三年,莊股長的棗子越來越具有專業品質,除了完成產銷履歷驗證外,也拿下了屏東縣境內關於棗子評比賽場的前茅。今年許多外銷的貿易商都搶著購買他的棗子。

他的棗子有多好吃呢?農殘符合法規要求、甜、脆是最基本的門檻,重點喉頭是會回甘,咀嚼嚥食後食道很舒服,且其果汁內沒有市場上常見的棗子所帶有的怪異口水味氣息。

對不起各位,時近棗子產期的中後段,現在才向大家報告這個消息。若又格友想吃他的棗子,請電里港鄉農會087758406。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土壤作物醫生的定義




平面媒體的朋友要我們簡而言之概述土壤作物醫生的定義。我們在此溫習一下,順便昭告天下我們的感想。
一群對土地與人類健康懷抱熱忱的科學家與農友共同組成土壤作物醫師團隊,一齊生產全營養農產品。
這下又扯出甚麼是全營養農產品了!我們以為全營養農產品是人類生存的契機,也是台灣農業的未來。
不要懷疑,就是這麼天大的一回事。其中關係之密切可自下列訊息來了解。
首先,告訴您四個壞消息:
  • 1936 美國參議院NO.264諮文,許多權威機構提出警告。"貧瘠的土壤導致美國國人健康明顯惡化,退化性疾病呈穩定地成長"。(我們相信不只是美國人,全世界人類均是。)
  • 1992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針對全球各地的土壤進行調查,發現過去一百年來世界各地土壤貧瘠惡化的程度已經相當嚴重。
  • 土壤劣化是土壤貧瘠主要導因,導致食物礦物質缺乏,直接使人體內需要的營養不能正常攝取,除無法供應生命足夠的能量外,還會導致疾病發生,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 有機農法與自然農法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追求形而上的有機,反而對土地安全與人身健康產生風險。
最後,再告訴您一個好消息:
  • 全營養農產品可解決上述所有問題。
甚麼是全營養農產品與其存在的好處,詳見http://tw.myblog.yahoo.com/albert7452/article?mid=10&prev=19&next=-2&page=1&sc=1#yartcmt
http://tw.myblog.yahoo.com/albert7452/article?mid=19&prev=50&next=10&l=f&fid=8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試吃推廣活動001-漢龍製茶廠 全營養冬片茶進度


產品規範詳見 (http://tw.myblog.yahoo.com/albert7452/article?mid=307&prev=-1&next=313 )
2010/12/22 進度如下圖所示,品質看好,周末低溫與雨水進場,好上加好。預計尾牙前後採收。

吃飯=減肥=愛台灣 還可讓婚姻美滿



愛台灣不是張嘴喊一喊,最好是開口把飯吃下。

吃飯可救台灣,也可提升自己的健康。



為什麼我們要吃米飯? 本文由 稻米專家張學琨博士提供

  •  稻、麥同為人類主糧,米食人口佔一半以上,麵食者34%。
  • 自古中國人的祖先已發現米食便宜、易消化、有體力、肌肉結實、較健康;傳授子孫白天要工作以米食為主食,晚上才來吃麥(來夕)類,並以禾代表稻 (禾十爪十白),形容稻一生型態 (秈、秧、稿、稔、穀、穎等),稻穀用於物質交易及稅收之主物(秤、稱、糧子、稅、租),有稻穀可收就有利、社稷才會和平、穩定、吃米飯才有力氣、精力、精神等。
  • 現代營養研究,米食營養在糧食作物中最完美;蛋白質利用率高(米:麥 男77:66女71:58);以米食與牛乳酪飼養老鼠結果;血清膽固醇含量雄 81:138,雌85:134(mg/100ml),平均壽命雄1164:1013雌1286:1045日;男人以食米為蛋白質源時血漿膽固醇含量經過22天降低28%,如不吃米飯7天後又增加13%。
  • 糙米含有6-8%脂肪,其中78%為不飽和,故米食不易胖;有助消化的食物纖維1-2%及充足的磷,鉀,鎂,矽,鋅,鐵,維他命E及B群,菸鹼素等,均比白米高,故吃糙米飯比白飯為優,身體較健康又長壽,世界米食最多(68kg/人)的日本壽命也最長,台灣僅45kg/人,壽命比日本短6歲。
  • 鋅為荷爾蒙的活化劑,不足者精、卵難以形成,造成性冷感,不孕等症。稻米鋅含量約為小麥的3倍,故吃米飯的亞洲國家比吃麵的歐美國家人口增加率較高,美國大學生男性有四分之一精子密度不足,不會生男育女,近來台灣每年稻米消費量由35年前急降至目前的三成,與現在的年輕人無慾、不婚、難孕、離婚率的升高有密切的關係。
  • 目前台灣十大死亡率最高的為癌症,次為腦中風、心臟病、糖尿病、肝病、腎病、高血壓等七項均與米食的大量減少有關。
  • 大家少吃飯造成台灣稻米虛剩,稻田轉作及休耕,導致稻田面積僅剩下以前的四分之一;稻田蒸發散量減少,獅豹雨消失,夏季氣溫增加;空氣污染增加,造成肺癌為癌症之首;綠色面積減少,有礙視力;貯水與滲漏減少,地下水位與地層下降,造成沿海地區海水倒灌(1167公頃),轉作及休耕導致稻田暴露、表土沖刷,地力貧瘠、等等災害。
  • 台灣稻米消費量減少七成結果。均賴進口麥類、豆類、高梁、玉米、飼料、肉品、蔬果類,及其他食品加以補充,導致每年須負擔近3000億的外匯;罹病率增加、健保負擔也增加。
▲糙米營養成分顯比白米為高者。

80歲水稻博士 張學琨開畫展


80歲水稻博士 張學琨開畫展
展出時間:99年12月7日~99年1月6日
展出地點:台中市民俗公園地下室文物陳列室
【摘要2010/12/11 聯合報高堂堯】高齡80歲、有「水稻博士」美譽的前桃園和台中農改場場長張學琨,昨起在台灣民俗館展出他的100幅繪畫作品,展期至明年元月6日;他表示希望藉由畫展推廣「稻米文化復興運動」。
張學琨年輕時因台灣經濟未興、普遍缺糧,立志學農,過去不但以台中為中心,成功將機械化栽培和灌溉技術推廣至全台,還代表國家前往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傳授種稻秘訣,有關水稻的研究著作更是豐富。
張學琨的畫作過去幾年已先後在台中、雲林及苗栗巡展多次,作品形式包括國畫、油畫、膠彩、粉彩,主題也很多元,包括農村風貌、名人肖像等;他表示68歲退休後才開始學畫,但作畫只是興趣,真正志業仍是水稻和農業研究,辦畫展目的是想趁機教育民眾,喚醒國人重視稻米代表的傳統價值。
張學琨說,希望以作畫為起點,透過義賣籌款,宣導稻米對經濟穩定、環境保育、健康提升、生活安定和親情維繫的功效。
台灣的農業先驅,在此我們向他致上最崇高敬意,並與大家分享他的畫展訊息。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令人扼腕的高接梨 part2何謂高接梨?


許多優良品種梨果的花苞因低溫時間不足,無法在平地正常孕育,更別說是開花結果。
高接梨之父-張榕生 先生找出因應變通方法,他把在適應平地生長的橫山梨枝條上,嫁接上已分化出花芽的寒帶梨接穗。此接穗上所結的果,即為高品質的「高接梨」。因為這些接穗的梨果品種,需在足夠時間的低溫環境下才能進行分化產生花芽,所以,每年都得辛苦地重新進行嫁接的工作。換言之,花穗的購得與嫁接耗去高接梨農相當高昂的成本,也會是左右採收績效的重要權重因子。
簡單說,這個過程好像把來自黑人父母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胚胎,放在白種人婦女子宮,順利產下黑人寶寶的借腹生子過程。
因梨花穗嫁接的位置相對離地較高,“高接梨”因以為號焉;也有人稱之為“寄接梨”,還真有一點點借腹生子或託孤的意味。
參照上圖,我們概要說明高接梨生產過程。
(1)購自梨山、日本或其他高海拔、高緯度地區帶有花穗的枝條。於高接工作的前一晚削成許多一小段的楔型梨花穗。
(2)利用栽培在中低海拔地區之橫山梨或鳥梨徒長枝(向上生長之枝條),作為高接砧木。以膠布將接穗(花苞)與砧台纏緊。
(3)經約25~35日後可開花。
(4)因前置成本很高,加上開花授粉期常遇寒流,農友為提高成功率常會進行人工授粉。
(5)辛苦小有成果,大家略鬆一口氣。
(6)淘汰多於果實,或畸形果、發育不良果,讓有限資源得以合理分配。
(7)套上防護袋,減少陽光直射,讓果皮細緻,並防蟲、鳥、病害侵擾。
(8)採收上餐桌。

圖片轉載自東勢農會
http://www.tsfa.org.tw/htm/pear/p1_2_4.htm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一群傻瓜


今天朋友來訪,沒空理他,放他落單自己在辦公室等一下,突然聽到這位朋友放聲哈哈大笑。
有沒有搞錯?笑甚麼笑?
看商業週刊也可以這麼好笑。他說,雜誌上寫的一輩子都要做的幾件傻事,我們這群人包辦了三樣,這樣的人生應該夠本了。
商業週刊1138期內容豐富(應該說每一期都很豐富),論及幾個傻瓜有所堅持、有所不為的故事,這些傻瓜堅持心中的理想,即使身旁的人看不懂,即使周遭的人冷眼看之,他們依然執著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我們在農業技術的推廣路上,走的也很辛苦,有時能幫農友賺進超乎慣有水準的收入,自身卻也沒啥利頭。
農業是高科技產業,有時農友不耐改善過程的漫長等待,我們也得概括承受農友的種種誤解、不順利與情緒。
有時還得動員人脈,幫農友推銷產品。
有時還得幫農友惡補國小國中的科普常識;有時還得讓農友清楚地搞懂研究所等級的專業農業常識。管他學歷多高多低,還是要以他懂的角度、語言來論述。
有時回頭想想,真感謝我們的另一半與家人,讓我們無憂無慮地從事這些“公益志業”。


他(她)們也是另一群傻瓜,有道是選您所愛,愛您所選。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令人扼腕的台灣高接梨產業

誠如東勢鎮農會網站所言(詳見http://www.tsfa.org.tw/htm/pear/p1_2_3.htm )台灣的高接梨技術獨步全球,這獨到的技術讓每年北半球的第一個梨子出現在台灣,台灣也因此而出現許多高接梨產區,如屏東、台東、花蓮、宜蘭、彰化、嘉義、南投、台中、苗栗、新竹、台北。
但高接梨產業卻無法持續於台灣順利發揚光大,甚至近年來還有果農因血本無歸而大砍梨樹的窘境。
一個獨步領先於全球的技術,產期也與他國相錯開,農業技術單位也持續投入資源去開發新品種,我們很不解,為什麼高接梨產業不能成為台灣之光的產業?高接梨產業為什麼不能位台灣帶進一些穩定的外匯收入?
我們知道一些原因,但相信應該還有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
在此,即日起,我們將把我們近年來於全國各地高接梨園所見點滴與格友分享,期望並藉之拋磚引玉,讓這個議題獲得大家的正視,且找出可行對策。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滿山的茶花



冬季的茶園,此刻百花盛開,蜜蜂成群,好不熱鬧。但我們相信應沒有茶農友有心情欣賞這般美景。

育成一個花芽所需資源與能量等同於20個以上的茶芽生長所需,花芽開花授粉變成茶果就更要命了,來年的春茶肯定是曾祖、公、子、孫四代以上同堂了。

開花結果為茶樹正常生理過程,但異常且過量的開花結果將嚴重衝擊茶農的收益與樹勢健康。

該如何避免茶樹異常且過量開花,我們以為不外乎還是要克服茶樹生長環境中種種不利的因素。

茶樹每年7-8月進行花芽分化,遭遇後續的颱風造成物理傷害或根系浸傷、肥水傷害,或長久以來的土壤酸化及肥力失衡問題,肯定於11-12月大開花,有時,連剛種不到8個月的小苗枝條也可能會提早老化成熟而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