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土壤壓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土壤壓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輕薄的決定,卻要大家一起承擔



懶人速閱
首頁圖中黃褐坑疤的梨子,雖然不是高接梨應有的原貌,但也無害身體健康,可安心食用。 木栓坑洞化的組織肇因於鈣硼元素分配和移動上的問題,成因複雜。例如:磷鉀鎂是否偏高?膨大期通風日照是否不佳?土壤質地是否偏砂?氮肥是否偏高?有無胺基酸或醱酵液湊熱鬧?根毛到果實間的水分輸送微管束是否暢通?…
這些問題可能會以作物生長不如預期來呈現。果農面臨壓力又只求速解時,生長調節劑 或具類似功的資材(如&%#○×★微生物的發酵液或牛奶黃豆雞蛋糖蜜水)常會是解套出口。
使用這類資材, 若沒有完整考量與配套,這類的裡內骸人的果實在未來會更是常見,不利市場推廣,不可不慎。









總有個夢,一直期待高接梨可成為台灣外銷精品。


近來剖了幾顆平地高接梨,都令人擔心,其生產者中,部分果農承認有施用生長調節劑,但也有表明完全未使用。

您是消費者,雖不是趾高氣昂的大爺,但應也不會想當個冤大頭。

這些果肉內的褐色斑點與坑洞是缺鈣硼的表徵,外觀駭人但無礙食用安全,其背後成因複雜。無論如何,接觸到這樣產品的消費者一定會對高接梨產品負面印象再添一成,甚至是概括全面性的認定原來高接梨就是這副模樣。

總有人問我,生長調節劑沒有毒性,為什麼不能用?

我從來就不會限制夥伴使用生長調節劑。確實目前沒有具體證據證明吉貝素(GA)、吲哚丁酸(IBA)、細胞分裂素(6-BA)、萘乙酸(NAA)…之類的產品有害人體健康,其中GA還是來自於天然,我當然沒有反對的理由。

但我會提醒以下二觀點。

一、不是不能用,但要了解可能衍生的負面成本。

二、不當濫用,還是有害生產者荷包與土地永續經營。

梨園常見,無意間,長期忽視果園土壤壓實、排水不良、養分失衡、偏酸問題,加上最近天氣高多濕,常使得氮肥有效性相對顯著,其他移動性的養分如鈣、硼相對吸收不良。

前例昭昭。合理量的鈣、硼能提升作物病害抵抗能力;提升品質;延長貯運壽命。

每年北半球的第一顆梨子就出現在台灣、在台灣就可生產高緯度區域高品質的梨子、完整的栽培管理資訊與技術是我們在高接梨上的生產優勢,很可惜,我們一直沒有掌握到優勢帶給我們的機會。

什麼叫不當濫用?這要從為什麼要使用生長調節劑說起。

當天候異常或作物生長狀況可能超脫管理者預期,以高接梨而言,例如:擔心低溫對梨穗傷害、授粉著果不良、對果實膨大速率不滿意等,生長調節劑就會有表現的空間。


生長調節劑也可視為外源補充用來彌補作物內生荷爾蒙所不及的部分。

健康作物原有複雜的內生荷爾蒙生成與反饋機制,作物因所在環境、樹體累積養分、根圈礦質肥分、各位置碳氮比….都隨時影響其生成與反饋。

每棵樹都是精算家,隨時盤算資源調度與因應對策。外源的生長調節劑只是管理者的意見,肯定無法精準協助,甚至有可能變成搗蛋的豬隊友。

作物所在環境、樹體累積養分、根圈礦質肥分、枝條安排、土壤健康狀態、各位置碳氮比….眾多影響品質的重大權重因子都須持續關注與經營。以高接梨而言,想做到顯著市場區隔的品質,上述更是重要,更需長期耐心經營與安排。

生長調節劑或許能解決眼前一時的問題,但那些需要長期經營與安排的根本重大權重因子一直未被正視,梨農肯定走入成本節節高升、良率持續下滑的風險區,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管理者最聰明的對策還是尊重作物的意見,給予合適的生存條件、排除不必要的負擔。建議在需有完整的準備與經驗後再考慮施用生長調節劑,否則,只是拿自己的收入在開玩笑。

生長調節劑對作物而言,只是給個刺激訊號,作物收到刺激後產生對應的反應。生長調節劑並未提供所需資源給作物,只給訊號指示,不給資源,這般情境常會是揠苗助長。

例如上述缺鈣硼的事,常發生在施用6-BAGA後的果園。果實生長旺盛,膨大迅速,移動性較差的鈣硼反而吸收不足。

或許,我們可直覺樂觀地以為補充一些鈣硼給梨樹即可,但經驗揭示通常效果不一定很好。深究其中,您會發現原來還有土壤、溫溼度、修剪、留果等問題也牽扯到鈣硼的有效性。

所以不要樂觀又輕薄地期待生長調節劑能帶來輕鬆無痛的救贖。
高接梨生產過程中,修剪、嫁接、多次套袋、解袋、採收、分級會耗去果農非常高昂的成本。若在採收當天才發現果實不具商品價值,所有之前投入的成本都會化成泡影。更可怕的是還有很多外觀看不出的內部異常,到了客戶餐桌上才被抱怨,所有美妙的未來都只能留存夢想,也根本地扼殺了台灣高接梨出口良性發展的可能性。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硬不硬?關係很大!











總是囉嗦提醒田間土壤物理逆境常是造成作物病蟲害的重要因子,而且常被忽略。

這事,總是狗吠火車。我相信不是大家不聰明,只是我沒有感動大家的說明方法。看看以下二例,看有沒有人會被感動。

這是一片在崙背的蔬菜田,算是濁水溪流域的沖積平原,案主總是不解,同樣管理方式下,田區的某些角落總是長不好,其他地方卻生長良好,長不好的地方也好發蔬菜的露菌病、軟腐病、炭疽病等問題。

我請他以穿刺阻力計去感受生長好與不好之區域土壤的穿刺阻力差異。

果然,立即解決他多年來的困擾。他自己發現,穿刺阻力小者,菜長得很好;穿刺阻力大者,菜長得很差,也是常好發病蟲害的位置。

這些區域的土表面怎麼看都是一樣的,誰會知道底下硬實鬆柔的差異?



同樣的問題,我們到水稻田卻看到完全相反的呈現狀況。

可以明顯地看到這塊傷腦筋的水稻田顏色非常不均勻。這是一塊清水溪旁的沖積地,地質活動讓它相對地勢較高。案主執行友善農法,給的肥料非常少,全區只給了相當於每公頃16公斤的純氮。

有趣的是顏色深淺與底下的土壤密實程度有關。

土壤密實者稻葉顏色較綠,密實程度小的稻葉顏色較淺。顏色淺的部分甚至已經發生胡麻葉枯病。 胡麻葉枯病常是水稻田肥力貧乏的指標。


土壤較密實者,毛細管水吸持能力較好,故較保肥,水稻生長過程可獲得充分肥力,故呈青綠色葉。

土壤密實較差者,意味著沙粒、礫石含量較高,毛細管水吸持能力差,保肥能力差,故稻子無法在生長過程中獲取充足養分,故呈黃綠色葉。

若在慣行過量施肥管理下,綠色那一區可能也容易招惹稻熱病。



總之,發現作物病蟲害時,別忘了往下挖一挖去看看,或許會發掘到一些您從來沒想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