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土壤診療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土壤診療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被我們忽略的地下世界



 
 





我總是看他悶悶不樂的,為什麼來上課時總是面帶憂鬱。在帶領社大成員造訪信哥果園並執行田間診斷後,我才知道真相。

信哥是位返家從農的二代青農,自知所學不足,持續參與多種進修課程,期待在返鄉務農後能更順利成功。

因知識上的落差,家中長輩在無意間立下一道屏障,家中長輩沒勇氣接受新方法,無法讓他在自家田間驗證四方所學的新知識。

幾天後,他帶著紅龍果來送我,外觀尚可,但接過手來,我感受到果實的高溫,測了一下溫度,天啊,吹了一段路的冷氣,到我手上居然還有33.6℃。


我說,他家紅龍果出貨客訴多,不耐貯運,除了採收時間要迴避高溫、採後要設法降溫甚至預冷。

長期以來,根系土壤環境存在逆境、水分蒸散後補給不順遂、養分利用率異常、枝條果實也長期處於高溫條件。

因此,難怪炭疽病、溼腐病、潰瘍病持續發生,這些問題用什麼農藥都不會見效,唯一的機會只有改善管理思維,從根圈土壤管理做起,才有望脫離眼前困境。

他說,他會再和家中長輩談談。

透過紅外線鏡頭,我見到信哥果園頂上枝條溫度可高達41~45℃,下方果實溫度42~45℃,地上抑草蓆的溫度也可高達46~50℃,更傷腦筋的是根圈畦面位置從去年年底起覆蓋了數目不詳的肉雞雞糞,至今還是有些異味。







相信這樣的高溫持續累積,造成花果枝條根系的熱傷害可法閃避,周邊任何微生物都可輕易伺機腐生回收,所以,什麼藥都沒用,什麼藥都是多餘的。

我看到茂盛的雜草,也耗去他許多除草的成本。我看到持續萌發的新芽,就像一隻隻的鯊魚劍朝天佇立在果園內,剪也剪不完。

我總是提醒大家要關注土壤與病害的關係,也常被當異端邪說。期待有福氣與緣分的朋友能在這篇文章中找到自己的救贖機會。

Xu and Huang (2000)bent grass (Agrostis spp.)所進行草皮高溫的試驗,觀察試驗的草皮顏色與植株活力,試驗證明,相較於氣溫高溫傷害,地面根圈溫度的熱累積高溫對植株所造成的傷害更是顯著,隨著根圈溫度升高,傷害越是嚴重。


台灣農地田間常鋪設銀灰色塑膠布以抑雜草,這類人工覆膜無法讓水氣、空氣與熱能順利流通,通常反而會讓土壤微生物飢餓、單調化、根圈土壤缺乏乾溼冷熱的結構發育機會、也把根系誘引向上,最後不免也面臨根系熱衰竭,全株體溫升高,終至染病被回收結束。

圖中的茄子園,畦面的塑膠布還沒照到什麼陽光,早上08:30就已經升到33℃。您能想像,晚些時間,中午的時候,畦面的塑膠布溫度會又多高嗎?全區生長異常除了病蟲害須檢討,人害肯定也須被認真檢討。





生產者依循法規並安全用藥是合法權益,但是,當您認為農藥成效真的沒法讓您滿意時,不要急著批判植物保護手冊內容落伍,更不要直斷農藥公司沒天良偷工減料。這時,真該捫心自問,您對植物懂多少?您對土壤懂多少?還不真誠面對,那就只有等著被淘汰了。

同時間,同海拔,相隔300公尺的另一處紅龍果園,地上雖不是我很滿意的多元化草相,但因土壤相對健康,枝條溫度也低了許多,最高只有40℃,最高果實溫度則在34℃。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金城武與麥德姆



 

(以上照片摘自自由時報網站20140723)
那種不染塵囂的靈性之美,一直是後山的花東所帶給我們的印象。
金城武先生在台東池富道路拍了一部當紅的商業廣告,讓路邊的那棵茄苳樹成為國際馳名的路樹,也為當地帶來龐大的觀光人潮。
觀光客自四方湧入,親臨坐在這棵茄冬樹下,期待也能感受到電視螢幕上的療癒感觸。
而這棵被眾人關注的茄苳樹在麥德姆颱風侵襲時不幸倒下了,地方政府與廣告案主,大家正熱烈尋求該如何救治這棵倒下茄苳樹的良方。
每年有很多颱風侵襲台灣,也會有很多樹因颱風而倒下。這棵沾了全球女性華人共同老公之光而聲名大噪的茄苳有著特別不同的命運,總結各方的討論,不外乎是設法恢復原貌,讓更多人能夠繼續參觀與欣賞。
這棵一棵幸運卻又歹命的茄苳,他教會我們很多事,讓我們看到人類的自私與愚蠢。
這棵茄冬樹,一邊是柏油路,一邊是灌溉溝圳。灌溉溝圳那一邊,早已經有根系伸展上的限制;而覆上柏油的另一邊,讓行車方便,更方便觀光客以最輕鬆的方式一親茄冬之美,而車重與人潮重複的腳步讓土壤越來越夯實,上面的柏油曾讓這棵樹無法呼吸(我雖沒去過,但我可臆測,柏油可能還特別用心鋪設過)
這棵茄苳樹在這幾年,下層根系持續壞死,新生根系也無法往下伸展(詳見之前討論的 健康4+1,地下沒有足夠的氧氣  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86711512  ),最後根系淺化,當然不敵這次颱風的考驗。
這是一棵幸運卻又歹命的茄苳,他雖不語,但我可想像,他本來以為終於可以解脫了,卻又被大家勉力救治。
若大家沒有考量後續配套的觀光客車行與人潮管理措施,也未考量該如何滿足這棵茄苳的基本生活所需,即使這棵茄苳樹被成功救治存活後,他日後還是會很痛苦,生不如死。
我們可預期,未來不只颱風會威脅這棵茄苳,一些腐生的病害(褐根、木耳、靈芝)也會來找麻煩。
事實上,全台灣有許多百年老樹也因我們的水泥建築物出現後或柏油鋪設後都在近20年內大量死亡,大家只怪病害與天候異常。
灌了許多藥,施作了很多補救工程也都成效不彰。
麻豆文旦每年下雨過後,就死個幾棵,管他老樹還新樹,也和這些原因有關。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令農友困擾的犁底層

長久耕作的土壤下會有一密實的層次,既不透水也不透氣,因為不在例行耕犁活動所能破壞的深度範圍內,這個層次會越來越硬,越來越密實,越來越不透水,也越來越不透氣。我們稱之為犁底層。
作物的根系有粗細之分。粗根系大多只是提供物理機械支持或養分的貯庫功能,細根系可視為作物的小腸,是作物吸肥吸水的重點位置(詳見 http://tw.myblog.yahoo.com/albert7452/article?mid=29&prev=76&next=23&l=f&fid=15 )。
當土壤層下沒有犁底層且作物正常生長時,粗根系往下長,細根系也會跟著往下伸展,全剖面都可見粗細根系均勻分布。若土壤層下出現犁底層,作物的粗根系的活動範圍通常也僅限於犁底層之上,細根系則會集中於土表位置。
淺化的細根系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舉凡氣溫冷、熱、空氣溼乾、施肥過量、殺草劑傷害…等都會對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物光是應付根系敏感的麻煩問題就耗去它絕大多數的能量與資源,很難正常生長,更難以滿足主人的收成預期。

圖為種了27年的金萱茶樹,根系淺化(約略只限於表土下20CM的範圍),您可預期當初它遭遇了很多的麻煩,無法順利生長,主人只好忍痛移除重植。我們曾於武陵農場,見過同樣的品種,在有效土層厚又肥沃的狀況下,細根系可達3米深。



上述的那批茶樹雖被主人移除並重植新的茶苗了,但土層底下當初限制根群發展的犂底層若未被考慮改善時,我們可預期3年後,新栽茶樹再次遇到犂底層時,歷史將再重演。

又黏又Q的土壤

 關於麻糬,不知大家認識多少?好吃的麻糬,QQ有嚼勁,嚼食之間還帶有米香。剛做好的麻糬,是一整個高黏度的糯米飯糊,應該沒有人可一口吃下, 而且即使再怎麼有米香,還是不免要添加一些佐味料,例如芝麻粉或花生粉。
我們可把麻糬用手剝離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而這些被剝離的小塊麻糬還是帶有相當的黏性,很容易粘黏於食器上,若它們再次相遇時又會黏成一大團。
若我們在小麻糬表面上裹上花生粉,除了看起來更令人有食慾,也不容易有粘黏的問題。

這個比喻關土壤啥事?台灣許多農地土壤就像麻糬一樣黏,甚至更黏,這種土壤通常會讓作物遭遇根系無法呼吸、無法吸水、限制有效土層深度、淺化根系…等問題。
這類土壤通常伴隨有溼黏乾硬、有機質不足、微生物相活力不佳的問題。
很多農友常問“我們每年都有耕犁土地,土壤怎麼還會那麼黏又硬?”當黏、砏質地土壤缺少有機質時,就容易會溼黏乾硬,就像又Q又黏的麻糬缺少表面的那層花生粉,即使強力分離後,過不久又是一整塊黏重的土壤或麻糬。
台灣地區高溫多溼,耕地利用頻繁,有機質的氧化作用旺盛,過當或不必要的耕犁,反而會把土壤裡的有機質挖出來吹風淋雨,進而會加惡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不容易改善,但也不至於束手無策,我們將於後續慢慢討論。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土壤的毛病

這邊所謂土壤的毛病不是指躲在土壤內的青枯、立枯、疫病之類的植物病害病原菌(土棲性病源),而是指土壤內種種不利作物生長的既定條件。有些可輕易改善,重點是您有沒有找到對症的關鍵危害因子;但有些即使是找到了問題,也要耗費很多資源或時間才能改善。
土壤有那些毛病?概分三方向。
物理性質的毛病:通氣、排水不良、質地不均...等。
化學性質的毛病:土壤酸化、土壤鹽化、養分失衡、土壤污染、有機質不足...等。
生物性質的毛病:土壤微生物相活力不佳、土壤微生物相單調、病源菌強勢...等。
其中,當土壤土壤化學性質與土壤物理性質不甚正常時,土壤生物性質也很難有健康的表現。
土壤應視為作物的一體,作物長不好,真的不能只看地上部,還要往下看看地下的部分。
作物病蟲害危害嚴重時,除了有機農友外,我們不排斥安全用藥,但建議農友還是要去深究病蟲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我們應把病蟲害視為一種評估作物生長環境與土壤根系健康條件的一種指標。從這個角度,農友反而會因此感謝這些“提出警告”的病蟲害問題。簡而言之,農友正視這些諫言,並根本積極改善,農友的農事會越做越輕鬆,越做越快樂。
土壤是植物生長常見的介質之一,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替代介質株如:蝴蝶蘭的水草、國蘭的花生殼、泥炭土、椰纖、花卉用的岩棉…等都應考量這些問題。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颱風過後堆積水災河川砂石,這樣子的土地該如何使用?

網友問及颱風過後堆積水災河川砂石,如果不以清掉砂石為主,這樣子的土地該如何使用?
水災後的河川砂石不論是天然或人為搬運者,肯定存在一些不利於栽培的因子。由於狀況組合太多樣與複雜,無法完全說明,以下就大方向討論,若有興趣,我們再進一步說明。
其不利因子如下說明。
一、 物理因子
其剖面質地不是太黏重就是太輕質。太黏重,排水通氣不良;太輕質,不易保水保肥。不論哪一種都不利栽培,須針對其特性與可用資材來修正。
此外,此類土壤因完全無結構,須特別注意水土保持的問題。
二、 化學因子
此類砂石、或土壤通常礦物質養分含量很低,很貧瘠,養分供應上須注意不要有供應斷層發生,但此類土壤通常有機質含量很低,緩衝能力不佳,忌過量施肥。也有不少農友發現這類沖積物或堆積物種植作物反應不錯,這就很有趣了,這代表未經人類不當管理的土地(雖然貧瘠)反而比較好用,我們再此還是重申人稱萬物之靈,但破壞力超強的觀點。
三、 生物因子
通氣排水過當或不良,且有機質不足、養分貧瘠,肯定無多元化微生物相,作物養分利用率與病害拮抗的問題上將更趨不穩定。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土面施用磷肥是浪費錢,而且後患無窮,大家注意了

網友在留言板上問了這個好問題,我把它搬來這裡與大家分享。


首先,感謝網友問了一個這麼好的問題。
磷在生物體內主要功能在於能量的貯存與轉移,學過生物的朋友對ADP與ATP應不陌生,這正是生物體內含磷的二種能量分子,生物的生命現象與新陳代謝都和ADP與ATP能量轉換有關。典型的與ADP與ATP有關之生理過程與途徑不外乎有1.膜的運輸作用。2.原生質流。3.光合作用。4.蛋白質合成。5.磷脂質合成。6.核酸合成。(黃,2004)
不用擔心,您只要記得磷對作物很重要,沒有磷,作物就死定了。
因此,常有農友喜歡下很多磷肥,您可想像久旱逢甘霖的歡喜嗎?作物常因人為管理不良而缺磷(事實上土壤內還有很多用不到的磷),下了磷肥就好像打了一支強心針,作物突然活了起來。
磷是作物的重要三要素之一,但其於土壤內流失與移動非常不容易發生,在慣行操作方法不當的土地中,剛施用的有效磷有可能很快就會成為被有機質或土壤內正價金屬固定化的非有效型態(在此,有效與固定化型態是指能否立即提供作物所需的程度)。
磷酸為3質子酸,其在土壤中主要型態為HPO4-2與H2PO4-。當pH>7.2,以HPO4-2 為主。當pH於7.2-2.5間以H2PO4-為主。在pH5時幾乎以H2PO4-為優勢。植物吸收H2PO4-的速率比HPO4-2為快,有時作物也會吸收小分子的有機磷如何酸或葉酸鈣鎂。土壤內的有效性磷與全磷量之直接相關性低或無,可說是完全取決於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型態,因此,土壤管理才是對磷的有效性掌握最直接的方法。
而土壤內還有其他的正價金屬離子會讓問題更形複雜,如pH低時鐵鋁活度大增,或pH>6時鈣鎂離子增加都會與前述的HPO4-2與H2PO4-發生固定化反應(就是所有原本可溶的東西經化學反應變成石頭。磷不甘寂寞,也不容易被移動或淋洗流失,會把其他正價金屬抓過來陪他共度白首,夠浪漫吧!),造成作物缺磷缺鐵缺鈣缺鎂,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甚至還有微量元素、還會衍生缺氮還缺水…等,總之,有太多可無限上綱的可能性,這不是僅止於理論,實際上我們在田間都遭遇過了。
您可以參考下文之內容http://tw.myblog.yahoo.com/albert7452/article?mid=29&prev=76&next=23&l=f&fid=15

,基本上那是一片土壤中甚麼都有但作物卻是甚麼都缺的非洲菊花圃,若不客土換土或即刻進行合理化施肥,農友只有繼續下重肥,繼續狂噴藥。這10年來有很多的微生物產品對這類狀況也有些改善效果,但花費代價高昂且這些產品都是有前提條件下才有效用,而這些前提農友不見得完全能掌握。
另外,您可參考這張圖中關於磷在不同pH的有效性。http://tw.myblog.yahoo.com/albert7452/article?mid=78&prev=126&next=76&l=f&fid=15
作物生長不良,不吃肥不吃水,只有衰弱等死,或等病蟲害糟蹋。當然了,農友還會噴藥急救,但您絕對也可以想像噴了那些藥應該沒甚麼效果,大家才罵政府篩選推薦的農藥不夠用、植物保護手冊沒屁用,但很少人去檢討為甚麼非用那麼多的藥不可,其實我們早有具體可行的答案,且在國外已實行很久了,而台灣人卻不懂。
您可以參考下文之論述
http://tw.myblog.yahoo.com/albert7452/article?mid=76&prev=78&next=29&l=f&fid=15
所以,磷肥很重要,但使用時應先了解其有效性、土壤作物狀況與被固定的風險,及其後衍生的問題,然後聰明使用而不浪費。
最後還有三重點未提及。
一、 台灣不產磷肥,所有磷肥都是進口貨且有越來越貴的趨勢。濫用磷肥不符環保原則。
二、 磷礦通常伴隨有重金屬的不純物,濫用磷肥很容易把重金屬汙染帶入農田,其中可能包含汞砷鎳。
三、 某些極罕見的特定狀況下,磷肥自土壤表面施用倒是無妨(因太特殊化了在此不討論)。但絕大多數的狀況下,磷肥自土壤表面施用的成效很差。
總結上內容,濫用磷肥還會有作物生長不良、產量品質下滑、病蟲害嚴重、倚賴農藥…等問題(總之就是賠錢)。自土表灑磷肥從另一角度而言就是濫用磷肥。

最後來算一題數學作業。

以果樹而言,土壤中的有效磷酐達50ppm時,就能滿足作物1年內之大部分所需。那土壤內的有效磷酐達200ppm時浪費了多少錢?想一想,不要立即看答案。





1公頃的果園土壤上下表底土總重量概以4,000,000公斤估算之。
其閒置中並等待作怪卻用不到的磷酐 (200-50)mg/kg*4,000,000kg=600,000,000mg=600kg
每一包過磷酸鈣40kg(台肥商品,磷酐18%,每包230元),上述600kg磷酐量等同於1公頃果園中折算過磷酸鈣的金額為
(600kg/0.18)/40(kg/包)*230(元/包)=19,090元
上述數字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有一些事實不能被忽略。

  • 19,090只是有效磷酐的部分,還有遠超過這個數字的固定化磷酐。因各別狀況差異頗大,無法於此評估。
  • 因濫用磷衍生出的還會有作物生長不良、產量品質下滑、病蟲害嚴重、倚賴農藥…等問題絕不是19,090能打發的,5倍以上絕對還不夠。
  • 上述是以被政府壓抑價格的過磷酸鈣來估算。田間實務中,過磷酸鈣還常因相對較便宜而被鄙視,使用其他高價位卻未被控制價格的產品者大有人在。

個人常以為,務農門檻不高,有一塊小空地,甚至一個小陽台,就可開始種東種西,但是想種的有成就感、有信心、有產量、有品質,就不是很容易了。有時覺得念一個博士學位可能還不夠,偏偏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是讓一群準備最不夠的人來從事這最基本但卻最複雜的產業。

參考文獻
  • 黃裕銘,作物營養與肥料,pp.18,民國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