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茄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茄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被我們忽略的地下世界



 
 





我總是看他悶悶不樂的,為什麼來上課時總是面帶憂鬱。在帶領社大成員造訪信哥果園並執行田間診斷後,我才知道真相。

信哥是位返家從農的二代青農,自知所學不足,持續參與多種進修課程,期待在返鄉務農後能更順利成功。

因知識上的落差,家中長輩在無意間立下一道屏障,家中長輩沒勇氣接受新方法,無法讓他在自家田間驗證四方所學的新知識。

幾天後,他帶著紅龍果來送我,外觀尚可,但接過手來,我感受到果實的高溫,測了一下溫度,天啊,吹了一段路的冷氣,到我手上居然還有33.6℃。


我說,他家紅龍果出貨客訴多,不耐貯運,除了採收時間要迴避高溫、採後要設法降溫甚至預冷。

長期以來,根系土壤環境存在逆境、水分蒸散後補給不順遂、養分利用率異常、枝條果實也長期處於高溫條件。

因此,難怪炭疽病、溼腐病、潰瘍病持續發生,這些問題用什麼農藥都不會見效,唯一的機會只有改善管理思維,從根圈土壤管理做起,才有望脫離眼前困境。

他說,他會再和家中長輩談談。

透過紅外線鏡頭,我見到信哥果園頂上枝條溫度可高達41~45℃,下方果實溫度42~45℃,地上抑草蓆的溫度也可高達46~50℃,更傷腦筋的是根圈畦面位置從去年年底起覆蓋了數目不詳的肉雞雞糞,至今還是有些異味。







相信這樣的高溫持續累積,造成花果枝條根系的熱傷害可法閃避,周邊任何微生物都可輕易伺機腐生回收,所以,什麼藥都沒用,什麼藥都是多餘的。

我看到茂盛的雜草,也耗去他許多除草的成本。我看到持續萌發的新芽,就像一隻隻的鯊魚劍朝天佇立在果園內,剪也剪不完。

我總是提醒大家要關注土壤與病害的關係,也常被當異端邪說。期待有福氣與緣分的朋友能在這篇文章中找到自己的救贖機會。

Xu and Huang (2000)bent grass (Agrostis spp.)所進行草皮高溫的試驗,觀察試驗的草皮顏色與植株活力,試驗證明,相較於氣溫高溫傷害,地面根圈溫度的熱累積高溫對植株所造成的傷害更是顯著,隨著根圈溫度升高,傷害越是嚴重。


台灣農地田間常鋪設銀灰色塑膠布以抑雜草,這類人工覆膜無法讓水氣、空氣與熱能順利流通,通常反而會讓土壤微生物飢餓、單調化、根圈土壤缺乏乾溼冷熱的結構發育機會、也把根系誘引向上,最後不免也面臨根系熱衰竭,全株體溫升高,終至染病被回收結束。

圖中的茄子園,畦面的塑膠布還沒照到什麼陽光,早上08:30就已經升到33℃。您能想像,晚些時間,中午的時候,畦面的塑膠布溫度會又多高嗎?全區生長異常除了病蟲害須檢討,人害肯定也須被認真檢討。





生產者依循法規並安全用藥是合法權益,但是,當您認為農藥成效真的沒法讓您滿意時,不要急著批判植物保護手冊內容落伍,更不要直斷農藥公司沒天良偷工減料。這時,真該捫心自問,您對植物懂多少?您對土壤懂多少?還不真誠面對,那就只有等著被淘汰了。

同時間,同海拔,相隔300公尺的另一處紅龍果園,地上雖不是我很滿意的多元化草相,但因土壤相對健康,枝條溫度也低了許多,最高只有40℃,最高果實溫度則在34℃。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百思不解的怪事




茄園主人直說:奇怪,從種下去至今未給任何肥料,還長得這麼健康茂盛?為什麼?

即使我努力說明,他還是問我同樣的問題。

茄園主人過去曾因高山番茄而賺錢,也因高山番茄而差點命喪山野。

擔憂以後有錢沒命花,只好返鄉下山耕作。長久以來,他一直還是藥肥勝天的信仰者。每每用藥用肥都讓我心顫,見一次,我就唸一次,唸到朋友都快做不成了。

去年底,案主夫妻倆終於想通了,終於驚覺產品良率質降,藥肥成本偏高,藥肥已不再勝天。

無計可施下,他們交出園區指揮權,努力留存工作紀錄,認真拍照往返溝通。我一個指令,他們一個動作。

農曆年後至今的茄子,除了作畦時每分地30公斤的台肥43號以為基肥外,餘地面完全未施肥,續只針對缺素稍為補充一些葉面肥。

周遭鄰居都不相信,他們自己也不相信。

眼前的結果,即使我努力說明原委,他們還是不解。

結論:農業是高科技產業,準備不夠,千萬不要入場。

 


為什麼不能有差別待遇?







茄園主人抱怨已久,他都以同樣方法管理,為什麼這一區的茄子隨便就長得很漂亮,為什麼那一區就一直黃化甚至死亡?是線蟲嗎?是萎凋病嗎?是青枯病嗎?我該做的都做了,怎麼還不起色?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

今天終於有空來看看,趁機學習學習。

看了所謂長不好的地方,確實葉片持續黃化,生長進度落後,但還未有死株,此外,也未見嚴重病蟲害現象。

測試土壤壓實程度,生長差者反而穿刺阻力很低。

挖起土壤比較,生長較好的地方,土壤中的黏粒相對較多,且無砏質。

生長較差的地方砂、砏質地較多,且無結構。

案主有頻繁耕犁與施用殺草劑的習慣,二者的微生物相良性發展都有困難,砂、砏質地較多者肯定更艱困。這條件也呼應案主“一年比一年嚴重”的聲明。

我提出設法提高土壤有機質、砂砏質地重的區域肥料更要少量多次、少用殺草劑、適當對症葉面施肥。

土壤存在點到點的微域差異,無法藉耕犁或浸水而輕易均勻化(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578182453  ),因此,各區域間的差別化待遇是有必要的。當然,這些差異還是可藉改善土壤健康而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