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排水不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排水不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輕薄的決定,卻要大家一起承擔



懶人速閱
首頁圖中黃褐坑疤的梨子,雖然不是高接梨應有的原貌,但也無害身體健康,可安心食用。 木栓坑洞化的組織肇因於鈣硼元素分配和移動上的問題,成因複雜。例如:磷鉀鎂是否偏高?膨大期通風日照是否不佳?土壤質地是否偏砂?氮肥是否偏高?有無胺基酸或醱酵液湊熱鬧?根毛到果實間的水分輸送微管束是否暢通?…
這些問題可能會以作物生長不如預期來呈現。果農面臨壓力又只求速解時,生長調節劑 或具類似功的資材(如&%#○×★微生物的發酵液或牛奶黃豆雞蛋糖蜜水)常會是解套出口。
使用這類資材, 若沒有完整考量與配套,這類的裡內骸人的果實在未來會更是常見,不利市場推廣,不可不慎。









總有個夢,一直期待高接梨可成為台灣外銷精品。


近來剖了幾顆平地高接梨,都令人擔心,其生產者中,部分果農承認有施用生長調節劑,但也有表明完全未使用。

您是消費者,雖不是趾高氣昂的大爺,但應也不會想當個冤大頭。

這些果肉內的褐色斑點與坑洞是缺鈣硼的表徵,外觀駭人但無礙食用安全,其背後成因複雜。無論如何,接觸到這樣產品的消費者一定會對高接梨產品負面印象再添一成,甚至是概括全面性的認定原來高接梨就是這副模樣。

總有人問我,生長調節劑沒有毒性,為什麼不能用?

我從來就不會限制夥伴使用生長調節劑。確實目前沒有具體證據證明吉貝素(GA)、吲哚丁酸(IBA)、細胞分裂素(6-BA)、萘乙酸(NAA)…之類的產品有害人體健康,其中GA還是來自於天然,我當然沒有反對的理由。

但我會提醒以下二觀點。

一、不是不能用,但要了解可能衍生的負面成本。

二、不當濫用,還是有害生產者荷包與土地永續經營。

梨園常見,無意間,長期忽視果園土壤壓實、排水不良、養分失衡、偏酸問題,加上最近天氣高多濕,常使得氮肥有效性相對顯著,其他移動性的養分如鈣、硼相對吸收不良。

前例昭昭。合理量的鈣、硼能提升作物病害抵抗能力;提升品質;延長貯運壽命。

每年北半球的第一顆梨子就出現在台灣、在台灣就可生產高緯度區域高品質的梨子、完整的栽培管理資訊與技術是我們在高接梨上的生產優勢,很可惜,我們一直沒有掌握到優勢帶給我們的機會。

什麼叫不當濫用?這要從為什麼要使用生長調節劑說起。

當天候異常或作物生長狀況可能超脫管理者預期,以高接梨而言,例如:擔心低溫對梨穗傷害、授粉著果不良、對果實膨大速率不滿意等,生長調節劑就會有表現的空間。


生長調節劑也可視為外源補充用來彌補作物內生荷爾蒙所不及的部分。

健康作物原有複雜的內生荷爾蒙生成與反饋機制,作物因所在環境、樹體累積養分、根圈礦質肥分、各位置碳氮比….都隨時影響其生成與反饋。

每棵樹都是精算家,隨時盤算資源調度與因應對策。外源的生長調節劑只是管理者的意見,肯定無法精準協助,甚至有可能變成搗蛋的豬隊友。

作物所在環境、樹體累積養分、根圈礦質肥分、枝條安排、土壤健康狀態、各位置碳氮比….眾多影響品質的重大權重因子都須持續關注與經營。以高接梨而言,想做到顯著市場區隔的品質,上述更是重要,更需長期耐心經營與安排。

生長調節劑或許能解決眼前一時的問題,但那些需要長期經營與安排的根本重大權重因子一直未被正視,梨農肯定走入成本節節高升、良率持續下滑的風險區,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管理者最聰明的對策還是尊重作物的意見,給予合適的生存條件、排除不必要的負擔。建議在需有完整的準備與經驗後再考慮施用生長調節劑,否則,只是拿自己的收入在開玩笑。

生長調節劑對作物而言,只是給個刺激訊號,作物收到刺激後產生對應的反應。生長調節劑並未提供所需資源給作物,只給訊號指示,不給資源,這般情境常會是揠苗助長。

例如上述缺鈣硼的事,常發生在施用6-BAGA後的果園。果實生長旺盛,膨大迅速,移動性較差的鈣硼反而吸收不足。

或許,我們可直覺樂觀地以為補充一些鈣硼給梨樹即可,但經驗揭示通常效果不一定很好。深究其中,您會發現原來還有土壤、溫溼度、修剪、留果等問題也牽扯到鈣硼的有效性。

所以不要樂觀又輕薄地期待生長調節劑能帶來輕鬆無痛的救贖。
高接梨生產過程中,修剪、嫁接、多次套袋、解袋、採收、分級會耗去果農非常高昂的成本。若在採收當天才發現果實不具商品價值,所有之前投入的成本都會化成泡影。更可怕的是還有很多外觀看不出的內部異常,到了客戶餐桌上才被抱怨,所有美妙的未來都只能留存夢想,也根本地扼殺了台灣高接梨出口良性發展的可能性。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這個坑要新台幣678,450元才能填平









熱心格友來信問及,這個坑(http://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584544296 )會值多少錢?需花那麼多心力去大題小作嗎?

以嚴謹角度來說,我沒有直接的答案,因為目前還沒走到那一步。我也真心希望不要走到那一步。

是那一步?也就是案主定植後,努力管理,花很多心力,三年後發現植株持續衰弱、藥肥無效,決定放棄或耕除重來。

雖沒有直接的答案,我們可從以下假設來進行推算。

在輸入種苗、工資與可能藥肥成本,看了直叫人發寒。總共新台幣678,450元,這肯定是一筆非常可觀數字。

我驚覺,原來我們常鼓吹的聰明用肥、聰明用藥沒人在乎,應該可在這張圖找到答案。以本案而言,藥肥支出只佔所有成本的17%。管理工資雖佔去所有成本的67%,但因為農家常會以自家的人力投入管理,把這些工資算會被估算成無價(=0)或很低。

我相信這是農家許多痛苦的源頭之一,不可小覷之。

 

土壤穿刺阻力大於13kg/cm2,作物根系無法穿透土壤向下生長。本案案主若貿然種下番石榴,線蟲、立枯病、炭疽病、疫病肯定接踵而來。過去鄰田的那些先烈應該與此有關。

 

坑人於無形的坑-田間排水問題



暴雨將襲,我們應景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許多農友作物不健康,即使用藥,也不會有良好控制效果。

針對不少的案例,我都會提出以下另角度觀點供大家參考。

我總會請這些農友注意一下排水問題,常收到回應不外乎是以下五種答案:

a沒問題。

b田裡淹過水或下過雨,地面半小時就乾。

c我排水溝都有疏通。

d砂質地土壤不會有排水問題。

e山坡地不會有排水問題。



其實,土壤排水,千萬不要只看表面。
 


 



當農地土壤過量含水時(大於田間容水量的部分),排水方向應可有二方面排出,一是橫向,另一是縱向。地質活動的特性、加以農業機械的活動、頻繁耕地的擾動、雨水與灌溉水淋洗帶動微細黏粒或膠體向下移動沉澱等,讓台灣的農地土壤常呈現層狀結構,甚至是無結構但各層次質地存在很大差異。

水分在層狀堆疊的土壤中,幾乎都是橫向運動,難以縱向往下移動。

以下摘要自氣象局台中改良場氣象站與高雄改良場氣象站一年內的蒸發量與降雨量資料。


 

高雄站資料可見10606~10610各月降雨量顯著大於蒸發量。678月的降雨量更是顯著暴突。



 


台中站資料可見10606降雨量顯著大於蒸發量(7月因儀器維修)

降雨量大於蒸發量,多出來的水何去?理想狀態當然是作物攝取。那剩下的呢?只剩橫向移動(包含表面逕流)、與縱向的往下移動是合理去處。

以高雄站1067月看來,若表面橫向無法排出,不向下準備個60公分排水的空間,下完雨肯定與高價行情無緣,只能眼看市場行情高漲,手上卻沒貨可交。

若能了解這番道理,面對即將來臨的大雨,或許還可遇到一筆機會財運。

 



所以,為確保表面過多雨水可沿表面徑流排出,嚴格說來,疏通周邊溝渠也算有意義。

只是,這些水若能存入自家地下水庫,還可得到很多神奇的附加價值:

a回補區域內的地下水。

b誘導根系向下發展。肥料可用更少、產量更高、品質更好、農藥也可更節省。

c可減少不必要灌溉。

d向下延伸有效土層。

認真走訪鄉間,許多田區的周邊排水溝有時比田地還高、有時外圍大溝阻塞,橫向排水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此時,縱向排水將是合理解決途徑。

縱向排水會受排水不良層所阻隔,想讓縱向排水順利一點,改善排水不良曾有其必要性。

改善越深,成本越高。不見得每案都要改善很深,這與當地的作物種類、雨量、管理者期待、排水不良層位置….等有關。

需特別注意的是,縱向排水也會有層次間差異的問題,有時地底下30公分排水不良,30公分以下卻沒有問題。有時60公分以下排水不良,60公分以上卻沒問題,即使是同田區也不一定相同。

 

若您田間看到下列徵狀:

a田區面積平整(越大越要小心)

b根系成平面分布。

c穿刺阻力高(可用長桿螺絲起子刺刺)

d犁土發現鏽斑層。

e葉片會有高溫午睡習慣。

f所在位置在河川沖積平原上。

g農機活動頻繁。

h翻耕頻翻

……….等。建議您也要注意一下排水不良這個問題。

排水不良會引發根圈病害(疫病、軟腐病、青枯病、鐮孢菌)、根圈線蟲,及地上部的病害(例如根系浸傷,組織失水

高溫所引病害)

 

以下是另一聰明的青農,擬於一塊空地定植番石榴。老早就耳聞當地許多前輩種過番石榴都血本無歸的慘烈故事,但他還是想種番石榴,因而向我尋求協助。

這是一塊在田尾鄉老濁水溪沖積平地範圍的田區。

 

 



經實地診斷後發現,全區土壤無結構,表面龜裂,偶有雜草生長,地主也要求清除。全區為古濁水溪沖積平地。土壤經過長期不當管理與強烈擾動,表土目視有機質<1 span="">

速測土壤 pH7.87 EC(土水比13) 1.2 mS/cm。表土土壤質地為砏質壤土。

土壤草相以香附子與馬齒莧為主。但生長也不甚理想。人為巨大擾動後,土壤生物相重建中,且因缺水而重建受限。

眼看他租了田,整了地,還未定植苗木,周邊鄰田農友一直慫恿他快點動手。在他看過土壤剖面穿刺阻力後,他慶信自己還沒動手定植番石榴苗,有道是吉人天相,若貿然開工定植,我可預見未來將會有一堆非常可觀負債等著他。


 

作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ICM)是近年國際間興起的農業管理技術,作物的健康是由很多條件堆疊而成。長不好、出現病蟲害,通常是之前堆疊的相關條件需要調整,最後以長不好或病蟲害方式呈現,若只有直線地想到用什麼神奇的產品去對抗作物長不好或病蟲害的問題,必然招致失敗散財收局。

若農夫對ICM有興趣,面對作物長不好或病蟲害的問題,應先從金字塔底端逐步踏實做起或逐一查檢,別讓頂端的害物控制成為所有行動的唯一焦點。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點滴救橘樹




陪著一群橘農上山診斷田區果樹,一行人非常熱鬧,也展露了他們直覺的反應。

他們說,點滴吊一瓶還是不夠力,下周還要再加一瓶。

他們說,現在的農藥肥料都偷工減料,效果很不好。

他們說,氣候異常,老天都不照顧我們,跟政府一樣。

他們說,這裡土壤不好,硬梆梆的,橘子的樹根都釘不下去。

他們說,今年橘子大豐收,大家價格都很差。





 

我說,你們的土壤很棒,不然你們的爸媽沒法賣橘子把您們養大,再把土地交給您們。
我說,你們的肥料都有效,不然雜草不會這麼肥美。

我說,你們用的殺草劑都是真的,而且效果不錯,不然不會全區雜草都同時餓死。

我說,你們用的殺草劑都是真的,而且效果不錯,不然橘樹的根不會迅速黃化腐爛。

我說,你們用的農藥都是真的,而且效果不錯,不然園區病蟲害不會這麼難控。




 
我心裡想著一句話沒說出來。
老天與政府都對您們不薄,是你們自己要檢討。連土壤的通氣排水問題都看不懂,還敢說您們是專業橘農?

當然,我悶著沒說,還是要用婉轉溫柔的語氣向他們解釋來龍去脈。否則,應該下不了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