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說客套話的曾國珍老師看到這片園子,直說,就只有大同與小卉這二個傻子可以讓這塊地種出東西來,這是相當困難的事。
這是帶有警告的勉勵話語。曾老師其實是警告他們須持續小心日後的變化、並肯定他們的技術與用心。
大同與小卉的溫室前作是水稻田,這塊地的耕作過程如此辛苦與過去栽培水稻的歷史有很大關係。
前耕作者每到採收時期,所有稻梗寸草不留,全部回收銷予製作草繩的絞繩業者(種稻老伯自家親戚的重要營收,不能不賣),從那時就埋下了今日眼前有機質不足,土壤結構不良而缺氧的種子。
而水稻田施肥過程非常倚重硫酸銨,因此該地土壤會留有未被作物吸收或淋洗的硫酸根離子。
另該地區地下水位極高,40公分以下土壤孔隙也常是水飽和狀態。
光這三個條件,就可以輕易打敗所有耕作者,包括適應性極佳的水稻栽培。
以下,我們以更明確的視覺角度說明這件事。
我們小心地拔起幾株地上部葉片因失水而萎凋地之植株,這些植株生長期前都正常,掛果之後健康狀態開始急遽下降。觀察其根系,我們所見是根系有略褐化且分支極少的現象,根系範圍內卻看不見可能危害的(如蔓枯或蔓割)病徵,橫切維管束亦未見異常狀態。
根系土壤無結構地下水位高,致使氧氣傳導不良、硫酸根還原導致硫化氫毒氣薰蒸根系、微生物相單調化、無氧呼吸旺盛,因此,掛果後植株明顯老化與衰退,病害自然有很多侵擾機會。
挖開硫化氫發生的土壤可見黑色硫化鐵或硫化亞鐵的青灰色外觀,並有臭水溝翻攪後的味道。下次注意您餐桌上的滷蛋,蛋黃外層是硫化鐵,越不新鮮的蛋,顏色越深,與此道理相同。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持續補強這以下重點:
l
降低地下水位
l
補充腐熟粗纖維有機質
l
微生物相多樣化
l
準確對症給肥(地下與葉面施肥)
l
迴避硫化物還原的機會
很多朋友都問,為什麼不直接改成介質離地栽培呢?基於對土壤的珍視與消費者的食物的風味考量,介質離地栽培是我們最後的下下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