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IPM是什麼?








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之縮寫。在過去時代,農人認為害物(pest)是必須消滅的,農人一定要和它拼命到底。

隨著現代人對生態與自然瞭解更多,面對害物,通常是改以管理概念處理。

簡言之,IPM雖然也是窮究人類所有可行的手段來讓害物混不下去,但多了兼顧經濟與環境永續的角度。在施行上比過去年代更聰明,更有智慧,更懂得借力使力,以夷制夷(雖說我一直以為人類才是蠻夷之物種)


IPM有執行次第。先對可能害物執行預防、接著是監控、最後才是干預


我舉多種作物常見葉螨來說明。葉螨好發在氣候乾燥、溫暖季節。若所在種作物在過去有葉螨危害紀錄,您就要有自知之明,那個季節?那個位置?最容易先出現乾燥、溫暖的微氣候,優先在哪個位置進行調查與監控,並特別要設法讓那個地方的作物強壯一些(角質層厚些、蠟質層厚些、胺基酸累積少些、次生防禦物質多一些、葉表細纖毛正常一些….)。這些可視為預防作為。


土壤、肥料、給水方式可在預放作為上發揮“可盡其在我”的大比例權重,很可惜的是這部分常被忽略。


後續,持續監控害物來犯與對應天敵往來狀況,若真的害物持續坐大,天敵系統失效,或評估可能危及經濟收益,人類再出手干預。


其實在監控的同時,物理性與生物性的干預可能也同時已被施展,例如調整微氣候讓局部空氣略潮濕屬於物理干涉;大家喜歡噴那些黏黏濕濕的發酵液也可限制葉螨的活動,也算物理干涉。但又濕與又黏的水與養分會不會引發其他微生物病害,這又是需要另當注意的事。


減少非必要施藥,並經營天敵生存空間可算是生物性干涉,也算預防。當所有手段用盡,還是不見控制的效果,化學性干預採才有可能被採用。而且用藥要考慮標靶觀點,儘量不要得傷及無辜。過去常見的氨基甲酸鹽、合成除蟲菊精、有機磷劑都可歸為通殺藥物。


IPM這不是天方夜譚,國外許多GAP(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早已放入指導原則,台灣這方面還需要加油。我也常以IPM與之前所論健康四+1(https://blog.xuite.net/albert7452/twblog/86711512 )原則處理過許多客戶困難的害物,特別是病害與蟲害。


最近大家令緊張的秋行軍蟲,也可藉之管控。


IPM與健康四+1的成功,有賴許多基礎知識堆疊、及良好態度的建立。這類農人雖然有越來越多,但需要很多專業人力陪伴,否則容易歧路亡羊。


綜上也可知道,農民不再是不念書就可以從事的行業,農民生產的不只是人類的飼料,農民生產的食物與我們健康有密切關係,農民也應該是環境守護者,農業肯定是高科技產業。


大家認同這些觀點,並化為行動,我們才能有所改變。